凱若媽咪|家人間的溝通,永遠不該害怕「說出來,你就不愛我了」

第一次畫老鷹

每次去畫室,都有種「今天會畫出什麼呢?」的期待。因為老師Annette 很喜歡「挑戰我的極限」,的確是期待,但有時也有點壓力。

因為「極限」,代表著我可能做不到,可能會有與對方不同的意見,甚至可能讓對方不開心與失望。這些都是我在過去極力避免的。

表達自我~或說「做自己」,很多人認為是一種「自由自在」輕鬆的事,但其實光要「說出不同意見」就不是一個很容易的過程。我一向都被認為是很有自信的人,事實上,我總是避免衝突。我知道也熟悉一百種不需要直接說出口的拒絕和反對意見說法,但要我面對面直接地對對方說「我不認同」四個字,對我並不是太自然的事。

那天我畫了一幅自己和老師都很喜歡的作品(你們喜歡嗎?),不過我們兩個差點吵起來!

原因和畫畫沒有直接相關,但可能也有一點。老師總要我「畫出凱若的樣子」,然而當我有自己的堅持的時候,還是會有劍拔弩張的氣氛。

但當天,我們講出各自意見之後,又開心一起畫畫。

我們仍舊沒有同意彼此,我們仍舊有自己的作法和意見,但是並不影響我們的相處。

 

意見不同是很自然的事

剛認識我德國家人時,他們面對「衝突」的輕而易舉讓我覺得很怪異!他們可以前一分鐘為了一個意見不同而講得激動萬分,然後下一分鐘互相擁抱說「愛你」。而對我來說,前一分鐘的衝突,怎麼可能下一分鐘就忘記?!難道不需要彼此和好道歉?還是一點時間冷靜?

後來我越來越理解,他們家人之間的「意見表達」與「我認爲你如何」是完全可以切割的事。他們深知彼此相愛,也知道對方不會介意這樣的不同立場,所以之前的唇槍舌戰只是「對事不對人」,雙方都不往心裡去。

這種「功力」我實在自嘆弗如!但既然是一家人了,我也努力去揣摩。我開始慢慢從「遇到不認同的就閉嘴」,到「至少表達自己不怎麼贊同」,一步步前進。

我發現,他們會真的很認真地問「為什麼你這樣想?」,不是因為想要和我「對罵」,而是真心想要知道另外一個角度的意見。如果我說的道理能夠說服他們,往往都是「恩…你這樣說也是沒錯,我再來想想」為收尾;如果不能?那他們仍舊會搖搖頭:「No, no, no!! 我是這樣看的…」,不會跟我客套。

 

把「觀點」與「感情」分開吧!

這樣做習慣之後,我發現自己害怕的其實不是「說出己見」,而是害怕對方因此就不愛我了。所以其實我不是想逃避「衝突」,而是想逃避彼此認為「意見相同才是相愛,否則就是不愛」的這種傷心。

 

這幾年在德國生活,女兒也因為環境的關係,與我過去認知的「14歲『小』女生」有著很大的不同。她對於任何議題有話直說,而且樣樣都還能講出個三點五點重點(這該感謝大量做報告的練習嗎?)。

當然,我們也會有不同的意見。

我一開始聽到她滔滔不絕的個人意見會有點「微怒」,特別是我如果已經跟她表達過我相反的意見的時候,我會偷偷內心想:「妳怎麼都不尊重媽媽的意見」。但同時,我也害怕衝突,我怕我再次提起,她會不喜歡或不愛媽媽我了。這當然很傻!但有時身為青少年的母親,就有這種擔憂。

我開始學習去把「觀點」與「感情」分開。彼此觀點不同,不代表不能相處融洽。

當然,針對某些很敏感與重大的議題,彼此的意見不同的確會影響感情。但特別在親子之間,如果為了「觀點不同」而傷了感情,那真的是很沒有必要。

過去我也懂這個道理,但我得出的結論就是「乾脆不要講好了!」,但這幾年我在學習的是:對方與我仍舊可以表達各自的想法,但「盡量」不要讓這些意見的不同影響感情。

 

「理性溝通」不要被「非理性態度」給帶著跑

在廣大的網路世界裡,更多人會有不同的意見與評論。無法將「個人觀點」與「關係互動」分清楚,就很容易在選舉的時候吵得家破人亡,人家都任期結束了這家人還沒辦法和好。或者,一有意見不同就要「人身攻擊」,甚至起底或者聚眾謾罵,這也是無法做到「意見歸意見,他我之間的份際還是要守住」的成熟理性態度。

我也希望給孩子這樣的空間。他們不需要擔心講出任何意見,媽媽會抓狂發飆。他們要擔心的永遠不是「媽媽的情緒」,而是我們能針對每個議題,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想法,最後得出一個彼此能接受的結論。無論我們是否決定接納彼此的意見。

四十歲的此時,我學著平靜勇敢地表達「我不同意」,之後仍能用不改的友善態度彼此相待。

雖然看起來有點晚,但我想永遠不遲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