凱若媽咪|做我孩子需要的那個母親(父親) – 別常把「我就是這樣」掛在嘴邊!

今天和兒子的新老師聊天,她如所有的老師一樣,用「nice, gentle, sweet, considerate, sensitive」描述著他。

兒子的個性十分鮮明,認識他兩個小時的人大概就懂他。我的女兒也是,他們兩人的性格都十分直白清晰,然而卻幾乎是天秤兩端,是那種從出生那刻就知道的基本不同。

姊姊由於個性的大而化之,所以對於我過去創業的忙碌,對於後續我對人生的選擇,對她環境的改變,她通通都處之泰然。而兒子,則是易感而細膩,對於身邊人的情緒與存在,有著超強的感受力。所以我也認知到,自己接下來幾年不會像過去女兒五六歲時一樣,有這麼多的時間比例做自己的事。我會多陪伴他,給予安定穩定的環境,一個他需要時都在的媽媽。

每個孩子大不同

我老大需要的是信任,老二需要的是陪伴。我時常在他們兩人不同的需求中間擺盪,學習用不同的方式溝通。例如,當女兒有情緒的時候,最好的方式就是給她一點空間時間(我也順便可以冷靜一下)。她會自己安靜下來,自己思考,然後自己做出一個結論和處理。所以我們很少會有衝突的機會,甚至有時候她還會在我情緒不怎麼好的時候,酷酷地說一句「妳今天怎麼了?」。

但,兒子有情緒的時候,會很希望我們(特別是媽媽)在身邊陪著,他會非常敏感於我是否接納他的情緒,我是否也跟著生氣了。如果他感知到我是冷靜的,他會跟著冷靜下來,然而若是我們有情緒,他則是會用加倍的方式回應!他很容易被我們的情緒影響,所以過去我可以有時對著姊姊發飆不會有什麼慘劇,但是對兒子則會是更大的災難。

所以,我需要調整自己面對他們的方式,這兩種對我來說都是學習。

而更不容易的,是面對不同孩子有著不同的教養方式,而這兩種都不是我自己慣有的脾氣。

 

別常把「我就是這樣」掛嘴邊

我是一個很能獨處的人,我自己處理情緒和難關,不太喜歡說出口。從小,我就是一個人玩樂高寫書法畫畫都能坐上幾個小時的「怪咖」。還好!我們家這兩個都不像我(笑)。

對於女兒,我學習著不要悶著,多聊天,多一起做些事。有些時候我還真想一個人,但只要她休假有空,我就會「刻意」讓自己和她一起做些什麼,特別是出遊。這對她來說特別重要!她喜歡一起旅行和吃喝玩樂所留下的回憶。

對於兒子,我學習著冷靜與溫柔。過去,我真不算個溫柔的人,但這三年多的時間,我慢慢開始聽到朋友們對我用這兩個字形容,看來兒子對我的影響還真不小!而他也用信任與疼愛來回應我,這是多美好的禮物。

有些時候我會聽到為人父母的人,解釋自己的情緒時說:「我就是這樣的個性/脾氣啊!」,這時我都會覺得有點難受。

對方是怎樣的個性我覺得都無妨,但是當我們把這句話老掛在嘴邊的時候,我們也就合理化了很多我們應該要收斂的脾氣,應該要謹慎的用詞,不應該出現的行為與態度。有一位親戚就是這樣讓人害怕。她總在對家人發飆完後,用著「我就是這樣」的態度解釋她的行為,揮一揮衣袖,留下一臉錯愕的我們!

沒錯,做自己很重要,也沒有什麼錯誤,但當我們有了「父母」的責任在身時,甚至連自己的「擔心」與「害怕」都得要小心處理,因為我們不是面對已經情感成熟(?)的大人,而是正在學習怎麼表達的孩子們啊!當我們告訴孩子「我就是這樣」,甚至等於是教育孩子「做自己最重要,就算傷人都無妨」,這並不是一個良好的示範,更不是有愛的表達。

我們都有自己的情緒脾氣,但當我們面對不同需求的孩子,或許轉念想想:「如果我是他,我會需要怎樣的一種愛呢?」,很多事情都會變得更美好。這不容易,有愛才行

我一直都相信,無論年紀,人絕對可以改變!然而能夠讓這人改變的,只有他自己。

我們也不希望孩子們長大了,用「我就是這樣」這句話當作不去成長的藉口,對吧?

 

當個盡心盡力為孩子準備好自己的父母

每個孩子需要的都不同,有時我們難免因為自身的個性與限制,無法完全給予,然而就如Bubu 老師說的:當父母不需十全十美,但需盡心盡力我或許有很多不足,也有我自己原本的樣子,但為了我的孩子們,特別在他們人生前幾年「父母就是家」的歲月,給予他們「我所能提供的最好的自己」,是我不愧於上天交託的回報方式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