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算是「高產量」的「跨界」寫作者。在2017年,我給自己一個「挑戰」:每天寫一篇新文章。而我達成了!在這期間,我集結了2016–2017年中的十萬字文章,出了人生第一本書,而現正準備出版第二本不同主題的新書。
狀態回顧:好日壞日,都是一日
這些文章大約有一半在我的臉書專頁、個人網站,與天下文化的「未來Family」、商周、媽咪拜等等網路平台上發表,但也有為了出版新書,或覺得不夠優、太個人,而僅供私藏的。後來我在2017年中整理過自己的臉書與網站,就把幾十篇文章給「下架」了。
「好日」時文思泉湧。我的「最高紀錄」是在一天寫下三篇不同主題的文章,大概字數都在兩千字左右。要專注趕稿的日子,或文思泉湧時,甚至能夠到達一天一萬字以上。
最有趣的是,我寫最多字的日子~並不一定是我時間最多的時候。還記得全家到葡萄牙度假,正好是我書稿要截止的前幾天,我仍舊跑完所有景點,照顧幼子,用晚上沒有劇可追的時間寫稿。那幾天我完成了數萬字的內容,而且完全不需要修改(「神啊~可以多一點這種日子嗎?」)。「旅行」對我有一種神奇的功效,越是忙著四處跑,腦袋越是豐富多產。
而「壞日」則還是會逼自己「硬寫」出一篇文,字數就會比較少,大約五百到一千字。有些時候我則是將過去舊文章Re-write,這樣勉強也可以算是達標。
總之有好日有壞日,一年365天要「完投」真的是不容易,感謝上天我還是爬著達標了(否則就沒有這篇文可寫了)!
看起來容易,做起來煩
在我設下這個目標時並沒有覺得太困難,畢竟寫文是我的「日常」,「感覺」起來我也是每天都有寫點東西啊!然而從第三個月開始,我就開始覺得辛苦和厭煩,也一直問自己幹嘛這麼無聊。
最難的幾個部分:
- 我不想寫:克服「幹嘛這麼累/無聊/煩」的聲音
- 我沒靈感:要寫什麼?寫這些有人看嗎?寫這什麼廢文?
- 我沒時間:整天忙完累得要死,我幹嘛拿這種寶貴的休息時間來寫文?
- 寫這幹嘛:又沒稿費!沒寫也沒人注意到吧!
但仍舊成就了很多事…
看到這大概很多作者已經覺得很無力做這件事了,但我也要來說說,我因為這樣做而完成的「創舉」。
- 出了人生第一本書:一本書至少要十萬字。要在三個月內寫下十萬字很難,但每天寫300–500字,就沒有那麼困難了。雖然說在台灣出書實在不是賺錢的好方法,但至少算是寫作者的一個「紀念碑」,看到自己寫的文字在紙本上出現,甚至在自己過去常去晃的書店架上,是一種感動無誤。
- 臉書專頁的人數躍升:我從2015年聖誕節開始個人專頁,在沒有廣告、團購,極少寶寶照,也不太辦活動,只有一篇又一篇文很「乾」又「硬」的內容下,還能夠兩年內有四萬人,的確是挺感人的一件事。我每天大約在固定時間PO文,所以也養出了「固定收看」的讀者群,有時一PO上文就能夠彼此互動的感覺真的很好!當然因此觸及也挺不錯的。
- 充分了解臉書與WordPress 前後台介面:每天用,當然就順手。我是個「社群」門外漢,在這一年內我加入了幾個專業小編和部落客的社團,每天看他們的分享也間接學習到很多。
- 熟能生巧的快手寫者:熟悉就容易有SOP,有了SOP就省時省力。一開始,寫好一篇文、上照片、編排、上臉書、編排,就要花上我兩個小時,一年下來,我基本上能夠在不到一個小時之內完成所有程序。這也讓這目標在後半年更容易完成。
另外當然還包括有很多廠商業配的機會上門,只是因為我並沒有接業配或廣告,所以就沒有「實際」上獲利。但如果是想把寫文當作收入的朋友,每日的寫文與曝光,真的會讓很多廠商注意到你。
以下我簡單分享幾個讓這個目標比較容易達成的心得,供想要試試看的朋友參考:
「WHY」很重要:給自己一個理由「開始」,但那只是開始
當時,我在女兒的慫恿下剛開始經營自己的臉書專頁,卻不希望走「生活流水帳」的路線,怎麼辦?就只能「狂寫文」啦!加上與出版社簽約預計2017年五月出書,所以「寫稿」當然就是必然的任務,於是給自己一個新年新挑戰:每日寫文。
當然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「跟風」,當時有不少國內外的部落客都提到了每日寫文的「魔力」,想說既然自己要成為寫作者,那就應該要跟隨「成功人士」的腳步來走啊!另一方面,我希望更了解臉書與WordPress 前台後台的使用,與其抱一本書狂K三天三夜,不如把自己當「專業小編」每天去調整學習。
我喜歡寫文章,應該對我來說是「享受嗜好」對吧?我很浪漫地這麼想。
很傻很天真,但至少我開始了。
「專注」可以靠興趣,但要「持續專注」得靠自我強迫/外力脅迫!
以上這些原因都只讓我「起步」,不痛不癢,反正自己喊的,沒達標也沒人會咬我啊!然而在2017年年中,卻因為一些事情讓我執意地要完成這項挑戰。
在五月出書之後,很意外(失望)地發現,就算我再怎麼用心「寫文」經營部落格與臉書專頁,竟然因為偶有一些家庭照片影片,還是被某些人定位在「異國戀/混血寶寶」(摔筆~電)。所以我索性完全不放任何有臉照,只貼文!但也要謝謝這些人,讓我臉書專頁的「含文量」非常高。也意外有了一個正循環:會願意留下來的朋友都喜歡看文(而非看照片或生活分享),這也帶動了後續書籍的銷售。
另外,我也因此開始思考什麼是「凱若的主題」。
我一開始寫作只是「想寫什麼寫什麼」,感覺這樣的「心有所感」應該會永無止境,事實上是會寫完的。我們的寫作速度,通常遠遠快過於我們人生體驗的速度,當我用一整年寫完三年生活的體驗,那接下來呢?
這時候,我從思考設定這目標的「為什麼」,延伸到思考我「寫作」本身的「為什麼」,也重新定義了我的方向與作法。這是我覺得從大量寫文中得到的最大獲得。
這中間的差別讓我體認到,要因為「喜歡寫」而寫文的確是「偶有文思泉湧時」,然而要持續地產出,和經營事業一樣,需要極度的自律,甚至要有點自虐的態度。一種「硬著頭皮我就是要做到」的拗,在做任何事上都是撐到終點的必要。
有時候這些「負面動力」,反而讓我們在開始的滿腔熱血燒完了之後,還能夠繼續撐下去。不要總用「夢想」啟動你,有時用一股「不甘心」或「去你的」來前進,也是挺健康的一種能量轉換方式。
先求有,再求好
當我每天都要產出內容,那就不可能期待「日日是好日」。過去我十分完美主義,一定要反覆看過文稿四五次才要發表。但自從我把它當作每天的「例行公事」時,反而輕鬆了起來!
就像我如果要煮一頓滿漢全席自然要萬全準備,但如果天天煮飯,到最後就是冰箱有什麼就煮什麼,信手捻來全都是靈感啦!今天不好吃,明天還有得吃咩~不需要對自己這麼嚴厲。
這樣的心態也讓我不需要花這麼多時間就能夠完成這個目標。「沒時間」的痛點,就被大量練習解決了!
量變,帶來質變
有一回與平台編輯聊天,才發現自己的產量是真的挺高的。她告訴我,一年下來,我已經在平台累積超過一百篇文章!是其他作者平均產量的五六倍。有些人會質疑:這樣真的有品質嗎?
我必須説,「良率」絕對不像我過去兩三週寫一篇來得高,但引起比較多共鳴的「好文」仍舊出現,而且頻率更高(當然,因為發表頻率高啊)。原因很簡單,我因為天天與讀者互動,所以比過去更清楚他們有興趣的痛點在哪,雖不能說是「為讀者而寫」,但至少比較容易知道自己有哪些過去的經驗或心得,是能幫助到他們的。
這也是後來我開始寫創業/事業文章的原因。在我寫親子教養文之後,我發現很多媽媽們對我更有興趣的是「你如何能在家帶孩子還能有收入」。沒想到過去我居家創業十多年的經驗,能從「自利」變成能夠「利人」的內容啊!而寫自己有著豐富心得的內容,寫來當然順手。
如果沒有大量書寫,我可能仍舊在象牙塔裡自己寫東西,而現在「幫助父母能夠過一個家庭事業共融的生活方式」變成了我的志業。
隨時注意自己腦袋出現的「靈光一現」
從以前到現在我都是腦袋瓜一直高度運轉的人,或許稱之為「腦內過動症」也不為過。不過我很少把這些內容記錄下來,直到我每天寫文。
我開始擔心自己的這些靈光乍現會消失,所以一開始甚至會在入睡後跳起來寫文。但後來我研發一招「臉書提醒法」。
我會把想要寫的幾句話,和朋友聊天後的心得感觸,即時PO上私人的臉書,等到之後有時間寫的時候就能東湊西湊,把想法組織起來。我之所以不用其他的App或紙本,是因為我平時帶著孩子,有時候隨身帶著的東西就只有我的手機,所以用臉書記錄想法反而變成了最方便的方式。我私人臉書的人數很少,所以我也不需要擔心想法被剽竊或在不成熟的時候公開,有時候還會收到很精彩的回應,幾個小時後就變成了一篇文啊!
當然有些人會使用比較高階的軟體來記錄或整理自己的想法,我個人覺得只要順手和隨手,都是很好的。
至於為什麼2018年我公告不再這麼做?
原因很簡單。這件事情帶來的腦部膨脹率過高!
要每天寫文,得要時常腦部充滿,得要嚴格自律。我過了一年這樣的日子,雖然說日常生活依舊,但自己可以感覺到「腦部的無法停止」所帶來的精神持續亢奮。包括因為寫作所帶來的商業點子、合作機會、網上學習…,都在寫文之外讓我花了很多的心神去思考與討論。
這些的規劃已經開始有了雛形,所以接下來更重要的是「在諸多可能性間選擇」以及用「貼近自己心」的方式前進。我也很謹慎自己不對於任何主題都搶著發言,也很期待所有自己寫的內容都能貼近自己的經驗與心情。「少即是多」也是2017年後半年所深刻體會的。
不過,2017年365天養成的習慣很難改啊!到現在已經三月了,我幾乎還是一週有三篇以上的產量。我希望自己能逐步減少,從Output 模式逐步調整成Input 模式,用去年所點滴學習到的,Re-program my mind。
小心!這樣的習慣養成後非常難戒。糟糕!一開始應該寫上警語的。
先別想太多了吧~強烈建議寫文者應該都要試試看這個挑戰。期待聽到大家的「試做」分享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