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我開始寫「創業」相關的文章後,時常收到「有夢媽媽」(也有爸爸)的苦惱來訊:「創業不都是『沒日沒夜』的嗎?這樣會不會犧牲了陪孩子成長的時間呢?」。事實上,當「創業者」有很多種當法,就如當爸媽有百百種一樣。重點是,你是否清楚你要當哪一種!
在過去,我們總認為「事業」與「家庭(或個人生活)」是互斥的。
首先,我必須先建議各位「丟掉」這個工業時代的恐龍想法,再繼續看下去。否則這個「框框」會讓你綁手綁腳,甚至做出許多你不喜歡,卻認為「就應該要如此」的後悔決定。
請先放下過去我們對於創業與工作的許多既有觀念,這樣才能用「第一性原理」(First Principle) 歸零思考。這樣的歸零思考模式,不只是在事業的本身很關鍵,在生活上同樣適用。我們認為的「沒辦法我只能這樣」,很多時候並非理性分析了自己的狀態而得出的結論,而是社會與教育給予我們的框架。也就是說這些想法並非真正理性,也無法反映出我們真實生活的狀況。
我過去也同樣這樣認為,身邊人也是。所以當我剛開始思考是否要創業,有很多恐懼,身邊的親朋好友的「關心」更總是加深這樣的恐懼。當時我懷孕,希望能夠在家當全職媽媽,但也同時間有一份收入。這樣的「夢」很多爸媽都有,卻不是所有人都「相信」能發生。
我當時當然不懂什麼「第一性原理」!不過我知道的就是,自己的狀態與「一般」很不同。我無法用「一般創業者」焚膏繼晷的精神來經營事業(他們很多是男性,而且家中有個賢內助來幫忙),我也不想要放棄自己陪伴孩子長大的決心,於是我勢必要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路。
「為什麼?」要打破傳統思維,你隨時都要問為什麼!
首先我質疑的,就是「為什麼創業一定要有辦公室?」。你看到這邊可能就笑出來啊!現在多少人在咖啡廳上班,或者隨處開了電腦就能工作,怎麼需要任何「創新思維」才能這樣做呢?
請不要忘記,姊姊我談的是15年前,當時我才剛開始用手機沒多久,而且沒有「無線上網」這種與洗衣機一樣改變人類歷史的東西出現!當時,創業就是要去租個辦公室(而且商務中心這種概念才剛開始),甚至婚禮這行,就要搞一個掛著水晶燈,在中山北路婚紗街的精美店面!我哪有錢?所以先刪除這個!我在家工作。
我隨時都覺得「羞愧」,其實我沒有自己的辦公室。我常假裝自己「剛好」在外頭,便在「附近」咖啡廳與客人碰面;我也會約新人到飯店「開會」,看起來是為他們的方便,其實我也沒地方讓他們坐下來與我討論。
我這樣羞愧和遮遮掩掩了幾年,終於賺了點錢,可以有自己的「工作室」時,我卻猶豫了。我一直都在家,偶而要「接客」的時候就安排家人來照顧孩子,基本上對我的女兒來說,我就是個全職媽媽。如果我真弄了一個「辦公室」,那是不是代表我「得」要出去上班了呢?
這時候,我的腦袋又開始進行「框架」與「夢想」的世紀辯論!我知道「大家都有辦公室」,但是我的心,就是想要繼續維持在家能隨時看到孩子的狀態。抗拒「創業就是得要這樣啊!」的聲音,我決定聘請一位助理,「幫我」去坐辦公室。所以到今天,我的辦公室都仍舊沒有「Carol 的辦公桌」到了自己的公司還得要坐在會客區。我現在,也是在德國家中的餐桌上寫文與工作,還能同時看顧著生病請假的女兒,等會兒去幼稚園接兒子放學。
我知道我有選擇,而我選擇在家。
一天花三小時也能創業,而且還過得不錯!
第二個我問自己的「為什麼」,就是「為什麼人都要每天工作八小時」?我從學生時代就很討厭「每天行程排滿滿才叫做認真」這種想法,然而當我大二暑假去基金會實習的時候,赫然發現原來早上八點到晚上五六點的工作時數還只是算「正常」,立刻決定自己無法當上班族(但當時也不知道不當上班族那要幹嘛)!
當我放下了「創業就是要這樣啊!」的想法,就會開始思考我現在手上有多少時間能用,我需要在這段時間達成什麼樣的目標。
身為一個媽媽,我時間的確很少。但孩子會長大,時間會變多!我把「沒時間」變成一種自我挑戰,當作一種遊戲。
「怎麼在五分鐘之內寫完一封詢問的Email?」,曾經變成我一個月內對自己的挑戰。我馬上就知道,其實詢問信件回答的內容都差不多,在當時還沒有「回應機器人」的時代,我還是可以做出一個「客人答問101」,把所有可能會被問到的問題,每天累積變成一個「資料庫」(後來我才知道這樣的『整理』是企業中非常有價值的資產)。
所以我從隨時都在花時間敲鍵盤回答類似的問題,變成每天半小時內「集中處理」所有的詢問信件。同時間,孩子在我腿上親餵母奶,沈沈睡去。
「怎麼讓自己隨時在心流狀態?」、「怎麼安排家務與工作?」、「怎麼面對突發狀況?」…所有的問題都是「我」要去解決的,而且得用「我」的方法。所以我隨時都在「思考」!
思考,是最不需要時間與空間成本就能有產值的高度有價值活動。送孩子上下學、摺衣服洗碗、上廁所洗澡,無時無刻都在想「怎麼讓工作做得更快更好」。甚至因為如此也練就了「認真思考時還能投入陪玩」這樣的一心多用功力,這也讓我在後續的斜槓人生中,得以伸縮自如。這些細節,後續或許還有機會再多分享!
事業生活不只不互斥,還能共融與共榮
過去的教育告訴我們「沒有做完功課不能去玩」,但從自己工作的過程中,我知道這兩者不該是距離這麼遙遠的。先玩一下,有時會讓腦袋比較活絡,更有創意也更愉快地去學習;而作業中的思考磨練,也能幫助我們在玩樂的時候更有邏輯,更能深度思考。
我經過了很多年才擺脫「創業就該這樣」的思維,但很感謝我的孩子,讓我在改變思維之前,就能夠把「事業」與「生活」兩者並行地去做。一開始是必須,到後面變成一種堅持,而現在是一種享受。
我喜歡在度假的時候仍然工作,因為度假讓我腦袋跳躍到另一個空間,可以用不同於以往的方式思考同樣的內容。而我也喜歡在工作的時候,有孩子在旁邊「亂」,這讓我隨時記得自己「為何而戰」,不會因為埋首工作而失去焦點。
這不代表「不累」或「不忙」,但因為有個「母親」的角色在身,讓我明白我雖然累但不能累垮,我雖然忙但不能忙亂。原先認為孩子是個「阻礙」的我,卻發現他們成為了我的動力與保護網,讓我奮力往前衝,卻仍舊保有一個兼顧的生活。
每個人適合的創業與生活模式都不同。今天這篇文,並不是來「教」大家要跟我一樣地創業或過活,而是用我的親身經歷告訴大家,有時候別太去卡在「非這樣不可」的想法裡,或許會有很多不同的創新思考,而且是你自己喜歡的那一種。
雖說講「夢想」二字,在現在社會已經變成「假掰」的代名詞,但我還是要說,堅持去把夢想變成現實的人,才知道「活在夢想中」的絕妙感受。
這一路走來我很任性,「為什麼/為什麼不」常常變成我的每日工作(難題),但也「解題」解得很爽很痛快。這十五年之中,加起來我總共有八年的時間都「全時間」在家裡一邊當媽,一邊卡三小時以內的時間工作,我想「創業」真的沒一定要夙夜匪懈、至死方休的。
畢竟每一天有事可做、有人可愛、有夢可追(當然還包括『有錢可花』),當吃則吃,當睡則睡,這已經是很多每天工作十四小時的偉大企業家,沒辦法享受的愉快生活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