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工智慧(AI) 是威脅,還是拯救?- 從「被取代」到「被解放」。讀《21世紀的21堂課》

Photo by NeONBRAND on Unsplash

你擔心被AI取代嗎?還是你該擔心的是…

「你如果不OOO,就會被AI取代!」。從電視電影、媒體、政治人物,到學校與家庭教育,幾乎到處都聽得到這樣的恐嚇語。「被AI取代」這幾個字,突然之間成了人類共同的恐懼。

特別是當AlphaZero從零開始,沒有人類教學而只花了四個小時「自學」西洋棋,就打敗了集結所有人類西洋棋經驗智慧的「舊AI」Stockfish,我們又怎能相信自己有任何能力「不被取代」?

在這場努力不被取代的戰爭中,許多智人們都竭盡所能地「提升自我能力」。然而,許多人認為只有勞力密集度高,或低知識程度的工作容易被取代,事實上,「醫師」卻是比「護理師」更容易被AI取代。

「以醫療保健業為例。很多醫師的主要工作都在於處理資訊:吸收醫療資訊、分析資料、再提出診斷。相對之下,護理師還需要有良好的運動能力和情緒智力,才能幫病人打針、換繃帶,或是壓制住激動的病人。因此,出現智慧型手機AI醫師的時間,很有可能會遠遠早於可靠的護理機器人。」

既然努力唸了七年醫學院,又經過這麼多專業訓練,收入高又受到普遍尊重的醫師,都極有可能在未來二十年後被AI取代,那我們這些相較起來不學無術又只是努力賺錢餬口的市井小民,又該要何去何從?既然「更用功」、「增強競爭力」似乎在這場與人工智慧的戰爭中,並不是最保險的作法,那我們又能夠相信什麼「美好未來」?當然,出現「AI即將滅絕全人類」這樣的假設與想像,聽起來就沒那麼荒謬了啊!

然而,當我們因恐懼而開始思考如何「保住飯碗」的同時,多少人真正思考過AI對於我們生活「真實」的影響?抑或,我們是否思考過「未來生活」究竟是什麼樣的面貌?

2050年之後,由於醫療科技的進步,人很有可能「死不了」。這代表什麼?

意思是我們如果依照過去的「人生藍圖」:「從畢業之後開始工作,大約奮鬥45年後退休,接著期待著政府制度與過去的努力,讓自己過著不錯的退休生活」,肯定活不下去!因為65–70歲之後,我們還有至少30年要活,為了生計,勢必要開始另一(或多個)職涯。

想想,許多人用人生最精華的45年時間,做著自己並不喜歡的工作。而且這樣的日子可能還沒有止境!我認為,這是比「被AI取代」還要恐怖的未來場景啊!

“A tired man resting his head against the back of the seat in front of him.” by Lily Banse on Unsplash

這五年來,就算是過去自認為緊抓著時代脈動的大量閱讀者如我,都感受到一股強烈「追不上」的壓力。

區塊鏈、大數據、演算法、人工智慧、基因工程,這些關鍵字時常被熱烈討論。然而,這些「神秘字彙」真的會實際應用在「我們的」生活當中嗎?還是它們仍只屬於科幻電視劇如West World 和Black Mirror 所描述的「未來世界」?

更別說這些年來的政局與社會,無論你生活在哪一塊大陸,都感受到這股巨變帶來的壓力。戰爭、移民與難民問題、恐怖攻擊,過去我們所奉為圭臬的「自由主義」,受到廣泛質疑,種族主義在各地重新萌芽壯大,無論是美國、英國、法國、德國,過去被認為是「為普世價值」而戰,現在連自己國內的爭端都無法搞定。人類社會在短短時間內,失去了為其「拋頭顱灑熱血」的信念與願景,無論哪一「派」都不再相信幾十年前「改變世界」的那一套價值觀。當「意義」兩個字變成了笑話,而帶來的就是更多的爭端與驚慌失措。

《人類大歷史》與《人類大命運》的作者 哈拉瑞 嘗試在新書《21世紀的21堂課》當中,描繪出這些問題的前因與後果,嘗試引導同為「智人」的我們,去思考共同的困境與未來。這本書並沒有提出確切的答案(作者也沒有這樣的意圖),而是鮮明地以歷史與世界現狀,直接地點出我們需要思考的21個課題。其中「未來可能將沒有工作」這個議題,與我們最為切身相關。哈拉瑞在書中提出:

「要面對二十一世紀這前所未有的科技顛覆和經濟動盪局面,需要盡快發展新的社會及經濟模式,並以『保護人類、而不是保護工作』為指導原則。

很多工作都只是無聊的苦差事,根本就該淘汰。例如,沒有人一輩子的夢想是成為收銀員吧?我們該強調的是要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,以及保護人們的社會地位和自我價值。

保住工作,不如保護人類:全民基本收入UBI

當我們熱切地投入這場不想被AI取代的全民運動之時,「還我工作」、「機器人別想搶走我的工作」這樣的聲音甚囂塵上,講得好像我們真如此愛我們的工作一樣!但誠實地說,很多的我們所做的工作,實在是食之無味、棄之可惜!我們擔心的不是失去工作,而是失去賴以為生的「收入」

全民基本收入(universal basic income, UBI)就是在這番思考之中,部分城市與人群所得出的解方之一。「贊同UBI的人認為,政府應該對控制演算法和機器人的億萬富豪和企業徵稅,再用這筆稅金為所有人提供足以滿足基本需求的慷慨津貼。這樣一來,既能解決窮人失業和遭到經濟轉型而淘汰的問題,也能保護富人不受平民主義的怒火洗禮。」

聽起來很合理與完美,然而實際上要成真,得要這些慷慨的富豪與企業買單才行,而如果政府組織又掌握在這群人手上,「後AI時代」日益強大的「無用階級」基本上無力反抗這群菁英所制定的任何社會規則。目前有錢人頂多買到的是物質、教育、地位,與健康,而未來,當少數的有錢人代表著的是「長生不死」,加上機器人與人工智慧的加持,他們不只優於大眾,更無需仰賴任何人而生存。他們還會管「全民」的死活嗎?這也是一個難題。

但我特別期待這可能解方所帶來的一項「價值改變」。

在現今的社會中,許多重要的工作卻是低薪且不受重視的,例如:父母、照顧老殘、鄰舍互助、老師(特別是幼教師)、哲學家、藝術創作等等。當我們擴大了工作的定義,這些過去不被認可為「工作」的重要「活動」都可能產生實際讓人維生的「價值」了。

Photo by Yannis Papanastasopoulos on Unsplash

超凡的人工智慧 與 人類的天然愚蠢

「如果我們太注重發展AI、但又太不注意發展人類的意識,那麼電腦有了極先進的『人工智慧』之後,可能只會把人類的『天然愚蠢』更加增強。

想避免這種結果,每投入一美元、一分鐘來提升人工智慧,就應該同樣投入一美元、一分鐘來提升人類意識。但很遺憾,目前對於人類意識的研究和發展所做並不多。」

忙著擔憂人工智慧對我們的負面影響,並不會提升我們人類的存在意義。反之,當我們將AI當做假想敵時,便減少了自我提升的焦點。就算我們能夠不斷創造出新的工作,學習新的技能,但這樣永無寧日的變動,也需要心靈的內在力量來應付。隨時能處在備戰狀態,卻仍舊心境平和,是新一代智人的挑戰與必要能力,也是未來教育中極為重要的一環。

與其想著如何不被取代,不如思考著「若AI取代了我那味如嚼蠟的工作,我能夠做哪些更有趣、更有意義的事?」。

然而這些思考,在現在的社會中卻又是更加難得。當我們習慣由AI來決定我們觀賞的電影、閱讀的新聞,甚至為我們挑選就讀的科系,支持的政黨,那麼未來的民主與自由便失去了意義。我們不只是受到了威脅,更可怕的是,我們拱手將「自由意志」交到了「演算法」手上。

世界正變得愈來愈複雜,而人們就是無法意識到自己對一切有多麼無知。因此,有些人高談闊論如何因應氣候變遷和基改作物,但其實對於氣象學或生物學幾乎一無所知;有些人強烈主張該如何應付伊拉克或烏克蘭,卻其實連這些國家在地圖的哪裡都找不到。

人類很少能認清自己的無知,因為他們就是一直待在如同回聲室的同溫層裡,往來的都是思想相近的朋友、接受的都是肯定自己意見的新聞訊息,各種信念只是不斷增強,鮮少遭到挑戰。

我們總想要「控制」社會,希望一切照著讓自己受惠的遊戲規則來進行,傾向過度簡化問題而找到一個自己能理解的答案,但這種「無知的小確幸」更是將人類逼向牆角,從「個人無知」走向「群體偏見」,嘗試控制卻失去理解。唯有我們接納變化之必然,才能真正放下,開始朝「人類意識」的方向努力。

Photo by Nick Fewings on Unsplash

從「被取代」到「被解放」

當理解到我們「真正」要面對的挑戰,則較容易放下那些無謂的恐懼與控制欲,重塑自己,而且「一次又一次」地重塑自己,學會與「未知」和平共處。

AI或許取代了許多人類過去賴以生存與認定自我的「工作」,然而卻是一個開啟「天眼」的機會,讓我們重新思考「做為一個人」的意義。

哈拉瑞 在《21世紀的21堂課》最後一堂談到身為人的價值。過去,工作賦予我們人生的角色與意義,維繫我們的生存。然而,不是宇宙給我意義,而是我為宇宙賦予意義。我們能夠跳脫傳統價值、宗教教條,甚至命運,而給予這漫長的人生任何「我」想要賦予的價值。

最後,我想分享李開復先生在TED 2018 中的精彩演講,當作這篇文章的總結。人工智慧的確可能取代了我們眼前的工作,也極有可能造成當前社會的挑戰與改變,然而,它也可能是一個將我們「從工作中解放出來」的契機。當我們回頭再次掌握了人性,或許人工智慧,給予的是我們真正「做為一個人」的可能性

【本文為與天下文化合作之書評】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