凱若媽咪|讓孩子從「做」中知道「我可以」!勝過千萬次口頭的讚美

曾經在《每一天的教養,都為了孩子獨立那天做準備》的書中提到姊姊同學們來家裡玩,卻只有她一個人曾經煮過飯和拿過菜刀的故事。當時沒找到這張照片,否則超級符合主題啊!其實現在姊姊下廚的機會少了很多,因為練球的時間很多,常常一回家已經是飢腸轆轆。我們家現在吃晚飯的時間,比在台灣早很多。每天大概五點多就吃飯,接著七點半就準備撂倒兒子躺平了呢!

但我最近有種體悟。
從自己中學時參與童軍活動的獲得,我發現很多時候,父母師長所教孩子們做的生活日常,並不一定是只在生活技能上有所幫助,而是從「親手做」中,一點一滴建立起孩子「我可以!」的信心。

當一個八九歲的孩子要能使這麼大的一把刀,她得要花上很高度的專注力,很小心別傷了自己,更要注意力道與角度。這些,是技巧與態度。

但當一個八九歲的孩子,知道自己「能夠」使這把大刀,她對自己的自信心,又升上了一大階。

我們常告訴孩子「小心!」、「別受傷」、「別搞砸了」,這些話是出於關心與愛,但是也同樣表達出些許我們對他們能力的不信任。我告訴自己,不是別說這些話(這是不可能的)。但是每說一句這樣的話,就提醒自己加上三句正面的話,告訴他們「我相信你」「你真的可以」「你真是好幫手」。

這也影響了我在工作上與同事間的互動。身為老闆,我可以每天說一百句「注意這個」「弄好那個」「別搞砸了」。但隨著當母親的年歲越來越長,我也越來越少這麼說。

多說說「謝謝你的辛勞」「真的很用心呢」「越來越上手囉」,彼此之間信任的交流,會越來越強烈吧!

而「動手做」與「親身體驗」更是讓孩子不只是「覺得」自己可以,還真正知道自己的能力到哪,有哪些極限與限制,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學習過程。

當女兒搬到德國來之後,從第二年開始,我們就取消了學校的巴士,讓她自己搭地鐵上下學。一開始,只要一廣播她就全身緊張,因為車站的廣播是最難聽得懂的,她的德語也還在開始階段,常常看到所有乘客轉身離開,就有想哭的衝動。打手機給媽媽,我也無法解決問題,她只好硬著頭皮去問,去嘗試,甚至轉乘公車。媽媽我常常很掛心,但為了讓她學著自己面對,媽媽必須收手。

短短半個小時的路途,花了她半年時間才駕輕就熟,但自此之後,我就再也沒有擔心過她的交通問題。就算與朋友相約從未去過的某處,她也能透過網路地圖找到去的方式,自己搞定。對我來說,是因為帶著一個兩歲兒又沒有車,實在無法隨時接送與安排交通,但沒想到這意外帶給她在同學之間的一種「信心」。

她的同學們很多都仍是父母親接送,但也差不多到了該「放手」的階段。大城市的環境比不上鄉村的單純淳樸,爸媽總是會擔心孩子是否安全,是否懂得應變問題,就算是西方的父母親也是。但當他們知道原來班上有位同學能夠自己在漢堡市來去自如,地鐵公車走路,樣樣都能達到目的地,這些父母也慢慢開始讓自己的孩子跨出原本腳踏車才能到的範圍。甚至一開始,這些爸媽還「主動」請女兒協助引導方向,陪他們的孩子走到地鐵。

這個經驗,讓女兒也更增自信。「個人行動」一旦不需要倚靠別人,自然就覺得自己又離獨立進了一步。

要放手讓孩子「自己來」,總是會有很多擔憂。這不比用剪刀或自己穿鞋,如果當天色暗了,孩子卻還在路上,真的是會頻頻向窗外看的。然而,這些都是必要的「逐步放手」啊!

「我可以的」這四個字,絕非只是青春年少嘴上說說的假想能力。真正要能夠「達標」,需要解決問題的勇氣,遇到狀況時的情緒穩定度,懂得何時求助,明白自己的極限,知道自己該小心的部分…,所有的這些,我們實在很難一件一件提醒與教導,得從他們自己親身體驗開始。

當孩子從生活日常的煮食洗衣,到課業和課外活動、行動能力、社群交友,都越來越能夠自己「搞定」,他們也會生出扎扎實實的自信。這些,都是未來他們應對「獨立生活」所必需的強大力量!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