給予極大空間,期待嚴格自律。不一樣的18歲生日!

mybabies01

十八歲生日,對許多國家的青少年來說,都是個非常值得慶祝的日子。那代表了「青少年」歲月的終結,進入「成人」的世界!

我老公的家庭更是將這個「成年禮」視為非常重要的一天,因為過了這一天,父母親在孩子生命中的角色也完全不同了。孩子需要準備搬出家門,也沒有任何零用錢或補助了。我婆婆更是會把從那天開始從政府領到的「Kindergeld」(孩童津貼,按規定如果孩子繼續唸書可以領到25歲)全數給成年的孩子。所有一切,他們都要自己負責,包括生活細節,人生抉擇,養活自己。

幾年前,我家德國老公偷偷買了從台灣飛回德國的機票,就為了在妹妹18歲生日前夕,給她一個最大的驚喜!雖然妹妹與我老公是同母異父,但他們非常親密。哥哥特別飛回來慶祝,對妹妹來說意義重大,也看得出他們一家人的好感情。

還記得我們跑到妹妹的高中門口堵她,妹妹整個跳起來~又哭又笑的樣子,真的讓人很感動啊!兩個不同文化下的「青少年生活」,以及父母和他們的關係,真的有很大的差異。從這大日子的趴踢,就可以看得出來。當週的週六晚上,是妹妹的18歲生日派對,這也是整個「慶祝活動」中最重要的一場。

老公住的是德國鄉下地方,那邊的生日Party 與在城市的不太一樣。他們的習慣是會租下一個「派對屋」,裡面有簡單的小廚房,有大桌子,可以自己準備飲料點心,另外就是個大開放空間的大舞池,和一些桌椅。這天的派對是妹妹和她最要好的朋友一起舉辦的,所有的佈置都由她們自己包辦,家長負責「承包」點心,哥哥們負責當「酒保」和「保鑣」!

那天,剛滿18的妹妹自備了好多種不同的酒,準備好好招待她的朋友們。德國孩子從16歲開始,就可以喝啤酒和氣泡酒(當然很多人更早就在家裡喝了),其他更重的酒類得要更大才能喝。市面上甚至還有一些沒有酒精的「假啤酒」,家長也會買給大一些的孩子喝,瓶子和啤酒一模一樣,當爸媽或成年的家人喝酒時,未成年的比較大的小孩在旁一起喝這「假啤酒」,當作是一種“入社會”的練習。所以在德國的Party 裡,啤酒絕對要無限暢飲啦!再來,就是女生愛的氣泡酒+柳橙汁。凱若也超愛,我大概一口氣喝了四杯吧!哈!還有各式的shots…也是派對必備!

看著這些琳琅滿目的酒精飲料,凱若的「台灣腦」永遠會問的問題就是:「爸媽會怎麼想啊?」

這問題在家長們一抵達,就完全解答了。爸媽一到現場,幫忙佈置準備完畢,很自然地倒了兩杯生啤酒,和兒女Prost 乾杯!什麼耳提面命都沒有,當天結束佈置後,他們喝了幾杯啤酒,彼此聊聊天,之後給孩子大大的祝福擁抱~說聲「Have Fun!!」,就回家睡覺啦!

我跟德國家人說~如果哪個父母在台灣的18歲生日派對裏,提供這麼多還無限暢飲的酒精飲料,大概會被同學的父母們大大抗議!而且大概之後就變成拒絕往來戶了。

想想我自己怎麼學著喝酒的?其實也是從家裡的聚會開始。然而出去喝,就完全不一樣了。大學時代喝多了,凱若多半得要醒了酒才敢回家。甚至就說在朋友家睡一晚,只因為了身上的酒味,不敢回家。但在德國這邊,每家幾乎都固定備著酒,只要年齡到了,拿瓶啤酒和爸媽一起看球賽是很正常的事情。

當我第一次和他們家人在紐約碰面,他們說要在旅館頂樓聚聚,但要先回房一趟。看到J媽媽從皮箱拿出一手他們家鄉科隆附近特產的啤酒,就為了解我家德國人在台灣住了一年的鄉愁,那時我才深刻體會到,身旁的這個人和他的家庭,還真的是「德國出品」啊!那天在旅館頂樓,喝著德國、美國的啤酒,茫茫著聊著各地不同的生活。突然,我好羨慕我家德國人,也想念起教我喝啤酒的老爸…。

當然,有時候也會一不小心喝多了。雖然對「酒精」持開放態度,但對於「酒品」的要求,我的德國家人倒是非常之嚴格的!

「給予極大空間,但期待嚴格自律」,這樣的觀念,應該是對我的教養方式影響最多最大的。

老公和哥哥16,17歲開始,每個週末都有朋友來家裡打電動、喝啤酒(其實就是我們台灣人所說的『轟趴』啦!),他媽媽有時會準備東西讓他們吃喝,甚至下來跟他們一起聊天和喝一杯。

德國媽媽的邏輯是,如果你要出去玩樂,不如來家裡,既安全,父母也能認識你的朋友。對於還沒有很多收入的青少年來說,到某個朋友家裡當然也是最好的選擇了!除非是孩子需要隱私的狀態(例如女朋友來訪啦),否則媽媽永遠會下樓到「趴踢樓層」來和孩子與朋友像朋友一樣聊天寒暄喝啤酒。

只是,他媽媽的名言是「能喝,就能工作!」,意思是~你前一天再怎麼喝掛,明天一定還是去上學和上班,否則就不要喝。所以自己要知道自己能喝多少,什麼時候能喝,要喝什麼酒。因為常學著「自我管理」,這幾點他們很年輕就知道了,絕對不會因為貪杯而在重要日子前喝到掛,這也是「負責任」教育裡的一環。

老公到台灣來,看到一些台灣年輕人「拼酒」,他很驚訝地說:「我們朋友之間絕對不會這樣『逼人喝酒』!因為你怎麼知道對方會有什麼反應,如果發生事情了,朋友要負責的。」有幾次我的朋友,覺得他是德國人一定很能喝,所以要灌他酒,如果老公覺得他不想,都是會「斷然拒絕」的。

另一點是,我家德國人與他的朋友們,絕對不可能容許自己「酒駕」,這點是我很欣賞的。如果他們知道自己今天會喝酒,一定請家人朋友載他們出去(因為計程車很貴),或者請其中一位朋友當「指定駕駛」,然後結束再搭計程車回來,或預先安排好家人可以載他們回家。我家老公就有好幾個晚上,半夜三點起床去酒吧接妹妹回家。甚至婆婆過去也常去接兒子回家,對他們來說,這是一種「愛」的表現。寧願你找我幫忙,也不要你因為圖方便而有危險,這算是「務實」的德國思維吧!

我想台灣的家庭可能不容易理解。如果因為喝多了~打電話請媽媽接我回家,我想一路上耳朵應該會不得安寧…。甚至他們的男女朋友,也會為彼此做這樣的事情。不只是女友去接男友回家,在朋友裡面也有不少是女孩子和朋友出去玩,男友會過去載她回家的。

妹妹生日趴踢那天,老公負責開車載大家,所以他只幫忙倒酒,一杯都沒有喝(應該是說一口都沒有喝),知道他要開車~也不會有人拱他喝酒。看到台灣酒駕頻頻肇事,我們與他們同樣身為「啤酒王國」,這樣的自制力,應該都是要有的!

趴踢那天,其實我還蠻訝異妹妹與朋友喝那麼多…(德國人真的好會喝啊!哈),但是她隔天一早八點多自己起床,和朋友去派對場地整理現場,搬東西回家,還等和全家人用過午餐結束後,才去補眠。

「該做的事還是要做」,這樣的觀念,從18歲之前就深植孩子心中。
爸媽幫忙,但他們的付出就到此為止,不會在旁邊收拾叨念。該做的,孩子還是要自己做。
當天佈置所有的東西,是妹妹和朋友一起搬過去的。隔天早上,他們自己搬回來。
這種獨立卻溫暖的關係,是我每天都感受到的。

 

我期待你「獨立」~代表著我也得給相對的「尊重」。

父母當然會有與孩子不同的意見,然而要不要聽?夠大的孩子就自己決定。例如當時,老公在與我認識不到半年,就決定暫停學業,搬到台灣一年。做這決定之前,他並沒有問過他的父母就先告訴了我。他的父母一開始聽到的時候,媽媽的確是有點不理解為什麼他要這麼做,甚至當下有點生氣,但是還是很認真用了一個下午,聽他說想要這麼做的理由。

隔幾天,他媽媽捧著一堆關於台灣的資料,以及怎麼申請簽證等等的訊息,到他的房間。

這個舉動,我到現在永遠感動。我也是母親,我懂得父母的擔憂,如果換作是我,我也會有很多的恐懼和不捨,畢竟他們根本沒見過我,也不知道台灣到底在哪裡,安不安全。但因為尊重,他們用了「行動」表達他們的支持。他的爸爸還跟他說:「我懂!我覺得如果你要這份關係,你不能不去。就去吧!」

他的父母親沒有太過於嘗試說服他,反倒是先聽他說,他想這麼做的原因。雖然他們表達了自己的關切與意見,當中也有一些爭執,然而結果,由成年的孩子自己決定,他們完全尊重。

當我們回到德國時,我問他的母親當時怎麼想的,她說:「母親永遠都會擔心,這是正常的。但是他已經成年了,18歲以後,我只能給我的意見。做決定,完全是他的事情,當然結果也是他要承擔的。」

這件事之後,還有一件大事,當初老公一向我求完婚,我的問題又是「你跟你父母說了沒有?」
他覺得好疑惑?為什麼求婚要跟爸媽說?啊哈哈哈~突然當下,我覺得我腦子還活在遠古時代啊!!

難怪,雖然我年紀比他大,但我總覺得有時在老公面前,自己像個孩子。因為我還是常常擔心家人朋友的想法,還是有時候害怕自己做決定。

「為自己負責」對他們來說,是極其自然的事情。
打點好自己的生活,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,做好該做的事情,搞砸了自己負責…這不是突然十八歲那天,或者成家之後才開始的,而是從小就這樣被教育著。

一場18歲的生日派對,衝擊了我好多,也頓時讓我重新回到18歲的自己,重新學著做一個「獨立自主」的真成年人!

在〈給予極大空間,期待嚴格自律。不一樣的18歲生日!〉中有 2 則留言

  1. 我是30以後才來加拿大打工度假
    也是看見許多文化差異而開始檢討自己
    非常喜歡你的觀察與分享
    會繼續follow你的文章喔!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