兒子剛滿一歲五個月,正值語言爆炸期。每天他都在學習新的字彙,也已經會說一些簡單日常用品和動作的單字。
大概幾個月前,他自己開始拿東西時會說「Danke」(德文的謝謝),想吃東西會說「mum mum」了。
從那時,我開始教他基礎的「需求表達」,需要幫忙的時候說「Hilfe!」 ,想要我抱的時候說「抱抱」,吃飽了~就摸肚皮說「飽」。
不只是語言,也包括動作,他現在大便了會說「Ka Ka」(德文的便便),然後自己走到尿布台要換尿片,真的是太可愛了!一直到現在,我們擋住他的路時,他會說「過」(借過),冷了熱了、餓了飽了都會說了。
每個「對話」都需要努力大概一個星期,當他還是用「哼哼哼哼」表達的時候,我告訴他:「你『哼哼哼』媽媽聽不懂,你是不是想要媽媽幫忙?想要別人幫忙的時候要說什麼?」嘗試了幾次,他漸漸懂了!現在我們聽「哼哼哼」的時間少了很多(感謝上天!),也比較不需要猜測他到底要什麼了。
為什麼要教這些?
最原始動機,是希望他別再「唉」了…。
小孩子還無法表達的時候,多半有一段「哼哼唉唉」的時間,但是媽咪我真的很討厭一直聽這種乞求聲,有時候連續唉個十分鐘已經能讓媽咪我理智斷線啊!
但最重要的原因是,我一直相信,脫離了嬰兒時期,孩子很多時候的哭鬧來自於「大人聽不懂」的挫折感。
他餓了想吃,想要被抱,吃飽了想下高腳椅,所有的需求都只能用哭和唉來表達,如果爸媽第一時間沒有「猜」對需求,就會上演學步兒家庭最常有的戲碼:生氣哭叫的小孩,和被惹惱的爸媽對峙。
然而很多時候,我們忙著教小寶貝認識一些他們實際生活中沒有看過的動物,看中文字卡、英文字母,卻忽略了教他們「清楚表達自已的需求」。
結果,到了四五歲,甚至更大,孩子還是習慣「哼哼啊啊」來「遙控」身邊的人,問話只會點頭搖頭,或只給一聲「恩」,這時候爸媽才跟孩子說:「我問你話你要說話啊!」,然而孩子已習慣這樣的人際互動模式,要改真的很難。更不用說,有些大人自己與人溝通的方式就是這樣。
或許爸媽常常太過在意孩子認得多少字,有沒有學好「ABC」、「 ㄅㄆㄇ」,認不認得青蛙獅子大象,對於真正重要的「把想法好好說清楚」這件事,卻不夠重視呢!
殊不知,教小小孩表達需求,不只是教「說話」,更重要的是!這過程教他們如何與身邊的人「溝通」,體會自己,理解他人。
表達需求,需要先感知自己的狀態,是餓了飽了還是冷了熱了。接著,孩子得知道這個時候他是否可以自己來,還是需要幫忙?需要什麼幫忙?別人這時候是否能幫忙?
這些,也都是判斷力的訓練。
每當兒子無法做到想做的事(例如拔開兩個緊緊相黏的樂高啦),當然最快的反應就是氣得唉唉叫。
我們不會第一時間就幫他,而會先問他:「你需要幫忙嗎?」
有時他很堅持要自己來,有時他會說要幫忙,我告訴他:「如果你要自己來,就不可以唉唉叫!用『腦袋』想怎麼辦。如果你需要幫忙,就要說『媽媽幫忙』。」
這對一歲五個月的孩子很難嗎?其實不會唷!我跟他重複說了幾天,他就會在他想要自己來的時候,指著自己的頭說「拗帶」(就是他的腦袋啦),也會在要我協助的時候,說「媽媽幫忙」了!
千萬別覺得孩子小
鄰居有個德國小男孩,比弟弟大了一歲,我們偶爾會在樓下遊戲場相遇。他很習慣要什麼就大叫「啊」,他的媽媽就會立刻跑到他身邊,滿足他的需求。要玩具也叫,要吃也叫,想要別人手上的東西也叫。有時連我都已經快要聽不下去了,他的媽媽仍舊像個小奴婢一樣,隨時雙手奉上所有他需要的東西。
最近他去了幼兒園,適應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難。媽媽告訴我:「老師說,他需要學習『溝通』,我實在不知道那是什麼意思!他還這麼小,要怎麼溝通?」
千萬別覺得孩子小,不知道怎麼溝通。
溝通是人類的原始本能,加上我們靈長類的腦袋,所以我們才發展了語言和文字,甚至現在許多的新發明,都在幫助人們更容易地彼此溝通。然而如果沒有溝通的「需要」,這樣的本能就漸漸被遺忘了。個別的溝通模式,也是建構出來,學習而來的。姐姐正值青春期,她已經很明顯地對不同的對象會有不同的溝通方式,這些也都是日積月累的結果。
所以當我們覺得小小孩只會唉唉叫,或者大孩子不表達需求,悶不吭聲,或許是身為父母的我們,該改變與他們互動的方式了呢!
教孩子懂得表達自己的需求,真的比會認字或算數,重要太多太多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