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家女兒和弟弟相差11歲,他們的姐弟情深,總讓我很感動。雖然有這個弟弟是個意外,但從姊姊的身上也看到了這「意外的禮物」帶給她的快樂與成長。
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存在
女兒一直是獨生女,直到11年後弟弟出生。或許很多人會說:這樣享受「獨生子女」的時間也挺足夠了吧?不少朋友看到女兒照顧弟弟的模樣,羨慕我有一個「現成的Babysitter」。然而我卻不是這麼看的。
的確啊,姐姐很疼弟弟,也很會照顧他,只要聽到弟弟哇哇叫,姐姐就會放下手邊的事情過去逗他。我們常說,家裡最寵弟弟的就是姐姐了!「可別太寵弟弟喔!」這是我常跟女兒叮嚀的。兒子只要看到姐姐進門,都會大聲叫著「姊姊~」熱情迎接,也常常躺在姐姐身上撒嬌。身為媽媽的我看到這樣的景象,當然是開心又感動。有時候難免想,如果有一天我離開了這個世界,至少他們還有彼此啊!
不過,我倒是從來沒覺得「姐姐妳應該要照顧弟弟」喔!甚至,我都多次地告訴女兒,「照顧弟弟」是我們身為父母的責任,她不需要因為覺得自己年紀比較大,所以就「必須」要讓弟弟或者照顧他。每次女兒如果「前來搭救」忙碌或快要沒力的我們,也一定會得到很誠懇的一聲「謝謝」。而若她忙著自己的事沒辦法來幫我,也沒關係。當然啦!媽咪我如果已經手忙腳亂到尖叫的狀態,女兒通常都會立馬「挺身相助」的。
讓手足間甜甜蜜蜜:不是責任,而是真情感
我一直覺得,如果很多事情變成一種「責任」和「應該」,就沒有那麼美了。看他們姐弟情深,很美。然而如果是我「要求」姐姐要疼弟弟,是否就沒那麼自然了呢?我想,的確是會減少了一些甜蜜感的。
我從小就被要求做個「好榜樣」的「大姐」,有時候真的覺得~並不是我不想要付出給妹妹,不想做個好姐姐,而是因為這樣被要求和期待著,感覺就好像是被「勉強」的一樣。直到長大後,才慢慢體會有手足的好處。有自己童年的經驗,所以從兒子一出生,我就很「刻意」地在每次需要她協助的時候,禮貌地說:「可以麻煩妳幫忙陪一下弟弟嗎?」,等我再次接手的時候,就一定說:「真是謝謝有妳幫忙!」。
因為不是「必須」,所以沒有勉強。女兒在感覺到媽咪有需要的「前一刻」,就會使出她的搞笑功力把弟弟從我身邊帶走,而且十足一副「救世主」和「好姐姐」的驕傲模樣!她並不會因為「沒被要求」就不做了,她樂於疼惜媽媽,也疼惜弟弟,而且覺得自己是「主動」能去幫助家人的好姐姐。更多的時候,女兒是很愛帶著弟弟四處「獻寶」的。除了因為弟弟好可愛之外,我想更是因為當姐姐和被需要的感覺,很不賴!
很多有手足的我們,都曾經有過「討厭小跟班」的時期。其實,爸媽難免需要一點時間或空間,弟弟妹妹跟著哥哥姐姐當然是很好的一個選項。不過,大小孩也應該是有「拒絕」的自由的。如果一拒絕陪弟妹玩,就會被安上「不是好姐姐/哥哥」的罪名,感覺肯定不好。如果當他們幫忙時能得到更多的肯定與讚美,會讓他們更喜歡作為「哥哥/姐姐」的角色吧!我希望讓兩個寶貝都覺得,他們的個人意願都是被尊重的。他們因為「彼此喜歡」而很愛在一起,不只是因為一份責任而已。
讓孩子知道,何時是可以「獨自佔有」你的時間
有了這個可愛的弟弟,姊姊當然時常覺得很開心。但有時,我也覺得對女兒很抱歉。像是兒子得要媽媽哄睡但拖得太晚,女兒卻還在癡癡地等我睡前呢喃…。我也沒辦法參加「每一場」女兒的球賽,有時她跟我說話的時候,我的耳朵也有一邊得要分給弟弟。女兒正在敏感的年紀,需要知道自己沒有被忽略,所以這些狀況發生的時候,我告訴自己一定說「抱歉」,並且告訴她何時我會有「完整的時間」與她相處。因為,有一個弟弟,並不是女兒所選擇的,而是父母親做的決定(女兒應該是比較希望我生個哥哥給她吧!)。雖然有時在兩個孩子之間的確捉襟見肘,但我還是希望與他們獨處的時候,自己的身心靈是完整保留給對方的。
這樣「單獨約會」的時光,對兩歲的兒子很容易,但對於又要上學,下課後媽媽還有弟弟要照顧的女兒來說,就彌足珍貴啊!
所以每個週日上午,女兒與我會挑一個喜歡的Brunch Cafe,一起享受「兩人時光」。這時間對我們非常重要,特別因為在家裡有一個隨時總需要媽媽的兩歲兒。我們在這「約會時間」裡,沒有特別要聊什麼做什麼,就單純享受早午餐,和兩人在一起的時間。
老公也很支持這樣的時間,有時會特別把兒子給帶走,讓我們母女倆享受一下兩人時光,那也是他們父子倆的單獨約會囉!每個時期的孩子都有不同的需求,但與父母親在一起無壓力的交流時間,不管多大了都還是很珍貴的。
千萬不要把這些時間變成只有功課與壓力,甚至變成「每週檢討時間」,反而可以利用這時間好好瞭解一直持續在成長的孩子,現在最關心什麼,在我們不在他們身旁的世界裡發生了什麼事。我們最常聊的話題之一就是「旅行」,聊什麼時候回台灣,想念台灣什麼,回去的話想做些什麼,或者聊下一次要去的國家或城市,有哪些值得一遊的地方。我發現「放眼未來」,會讓聊天的氣氛很輕鬆愉快,也挺有建設性的呢!
當孩子越來越獨立之後,這樣的時間甚至可以變成「孩子帶父母看世界」。我的婆婆每次來訪,除了我們一家全體的相聚時間之外,我也會安排自己的事情,讓他們母子和祖孫能夠有一些時間自己相處。這時,老公就會帶他的媽媽去舒服的咖啡廳,或他發現的新地方,當然有時也會單純陪媽媽逛街。
我發現,在台灣的家庭互動關係比較強調「闔家團聚」,比較少這樣的「一對一」時間,所以有時反而只有兩個人坐下來,卻不知道該聊些什麼。回台灣時,看到一群人總可以聊得忘我,但兩個人卻面對面滑著手機,這樣的家庭互動實在不夠有品質呢!當孩子越大,更需要知道自己在父母親中的「獨特性」,讓他們確信自己的價值。嘗試看看與個別孩子的「單獨約會」,或許會讓親子關係更上層樓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