搭一座通往孩子心窩的橋 – 讀彭菊仙老師《家有青少年的父母生存手冊》

Photo by Kendra Kamp on Unsplash

如果有一本「青少年使用手冊」,那該有多好!

我家有著一個已然是「八成熟」的十五歲美少女,外加一個一邊玩樂高一邊唱兒歌的四歲兒。每回兒子黏膩地在我身邊討抱,或受傷了就喊媽媽的時候,我總會有那麼一點的腦袋想著女兒。

是啊!一切都回不去了。

但這絕對不是個全然哀傷負面的感嘆。畢竟,我不再需要把屎把尿、瞻前顧後,照顧著吃喝拉撒睡。女兒現在自己處理食衣住行、學校課業,甚至有時還會給媽媽我提供一些「高見」,大部分都挺有智慧的。事實上,她推薦給我的影集我都很買單,那代表了她的確與我的心靈越來越接近,不再是那個把媽媽當「飼主」或「教主」的小女孩了!

然而,總有些時候,我感覺窩著自己的那個貼心溫暖女孩,不見了。

有時一回家,她會熱情地擁抱親吻我們,霹哩啪拉說著今天的事;但有時候她則是一溜煙就轉身進房,關上房門,問聲「妳今天好嗎?」她也面無表情地回個兩三個字。這一切都在這三年內迅速地發生,她不只已經在體型上高出我一個頭,她的「道行」也越來越高,媽媽我有時候的確招架不住啊!

這時候難免想:如果有一本「青少年使用手冊」,那該有多好!

當她轉身進房,我該敲門去問?還是等她自己出來?
當她面無表情,我該擔心發生了什麼事?還是她只是沒什麼話好說?

最重要的問題就是,這樣的狀態會維持多久?我哪些部分該要擔心,哪些又只是階段問題,是我自己杞人憂天?

Photo by Eliott Reyna on Unsplash

青少年父母:住在火山旁的居民

很開心讀到菊仙老師的這本《家有青少年的父母生存手冊》,首先讀到她家中有「三個」同時在青春期前中後的男孩,就覺得自己的課題簡單得多,著實是個安慰。

每天都可能被炸傷的爸媽,還真得到了一個非常貼切的心理學名詞。美國學者烏諾(Barbara C. Unell)和威克夫(Jerry Wyckoff)將為人父母的心路歷程分成八個階段,其中孩子在十三至十七歲的階段,爸媽被稱為「火山居民時期」。

看到這段話,我就微笑了。我家女兒的確貼心溫暖,但同樣地,我仍舊無法完全預測今天女兒會是風平浪靜的溫暖女,還是火山爆發的瘋狂女。我能夠做好的一件事,就是「陪伴」她走過這四年。而我已經走了超過一半吶!

從一開始的不知所措,甚至被她的「杏仁核之箭」所傷,到現在我大概可以猜出今天是屬於哪一種狀態,而她也越來越能用「前額葉」來處理自己不知道哪來的情緒。我能懂,就是因為認真地每天觀察和陪伴,像是紀錄火山噴發的科學家一樣,找出預測與對應之道。

我想著美麗的夏威夷,不也是火山處處嗎?但在那的居民卻是快樂且安居的。如果我們能夠找出彼此互動的默契,那麼我們同樣能和平相處,甚至感受到這火山是「大地的強大力量」吧(笑)!

「把自己當成能夠散發光和熱的盆栽吧!」

青少年不喜歡爸媽囉嗦介入,但不代表他們希望爸媽消失在他們的生活裡。相反的,他們希望父母經常在身邊,保持一種距離,不必做太多、談太多、問太多,但是卻得默默地存在、悄悄地輻射愛與光與熱,這會是一種最佳的依存模式。

我很喜歡書中的這幾段話,這也是這些年「修煉」下的體會。特別是書中提到怎麼斟酌著「不說」哪些話,怎樣擔心著卻同時看起來雲淡風輕,這些都是「過來人」才能有的體會啊!

我與姊姊從一到三歲的「形影不離」,漸漸學習放手和離別,到了德國後又適應著這邊的「獨立文化」,到現在她學校的活動,我都是會先問一句「妳希望我去嗎?」才評估是否參加。但也因為如菊仙老師說的「人生湯底」在她幼兒與學齡時期「熬」得夠香濃,所以到現在就算她與球隊出賽好幾天不在家,我們之間仍舊有著那種強烈的「共存感」。

這十五年來,我一邊創業一邊育兒,有時的確時間上捉襟見肘,但我一向相信孩子上小學,甚至十歲之前,關係是需要靠「時間」去熬的,所以再忙,我也絕對在重要時刻全神貫注地在場。如此一來,當我退居「盆栽」的角色時,孩子仍舊感受得到媽媽的「熱力十足」而有著穩穩的安全感。

就像菊仙老師說的:讓他們感覺不到爸媽的存在,爸媽卻始終能看到他們的存在!

我看著,我監護著,我關心著,我體貼著。但時常要提醒自己,別當「千手觀音」什麼都做,也別日日叨念,成了孩子的背後靈,而就像我時常在女兒耳邊輕聲說的:「只要記得,媽媽非常非常愛你!」。

他們不需要總是聽我的,因為我不總是對的;他們能夠自己做的事,我也絕對不主動插手相助;他們該要自己面對的難題,我最好閉嘴陪著就好。菊仙老師不是說了嗎?「退化到自己不再被孩子需要」真的就是最高境界了啊!

Photo by Ant Rozetsky on Unsplash

 

我們全家準備今年移居西班牙,在參觀學校的時候,我因為行程滿滿已經有點疲倦,女兒見狀馬上「接手」所有的學校參訪與與校長老師們的對談。看著她落落大方侃侃而談的模樣,甚至還認真地詢問對方「有沒有提供獎學金」,媽媽我覺得自己這嘴閉上得真好啊!也因此,她收到了所有參訪學校的入學邀約。我想,她的確比十五歲時的我,還要「準備妥當」呢!

看完了菊仙老師的這本《家有青少年之父母生存手冊》,突然有種體悟:或許,老天是故意不給父母親任何的「使用說明」,而要我們如菊仙老師一樣,認真體驗過程中的每個爆炸時刻、努力思索研究找出對應之道,著,能夠從這些磨人的過程中,逐步摸索出屬於個別家庭的生存法則。

而這本好書,絕對是「指點迷津」的起步指南。剩下的,就靠每位火山旁的居民們細細體驗琢磨了!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