兒子在德國的托兒所已經進入第二年。每半年,托兒所中最主要照顧他的老師,會與家長約一個「談話時間」,從兒童生理、心理和團體發展的不同面向,讓父母親了解孩子在園所中的發展與近況。
小小孩也得學習說「不要」!
特別在今年,兒子從「幼幼班」(三歲以下)破格「升級」到三歲以上的「幼稚園」,不只教室變大了,連大部分的老師與同學們都不同了。之前在幼幼班,他是最大的幾個孩子之一,師生比也比較低,老師給予他們很多的個人關注,但到了新組別,孩子整個橫跨「大寶寶」到「學齡前兒童」的階段,老師沒辦法像過去一樣隨時又主動地看到每個孩子的需要,所以我們也更希望了解兒子在新組別的適應狀況如何。
我家兒子是個比較敏感又溫和的孩子,遇到有比較具攻擊性的孩子,過去他的反應都是「僵住」然後等對方走開,除非很嚴重的狀況,否則他也不會吭一聲,這讓他幼幼班的老師與爸媽我們都有點擔心:這隻「羊」進了「叢林」之後,會不會被一大群獅子老虎們「欺負」了!
果真在前幾週,我家兒子就被幾個小男孩「攻擊」了!聽老師說,他的反應一樣是「定住不動」看著對方。老師告訴他,如果不喜歡,就要說「Nein!」或「Stop!」,而且加上手勢:把五指張開往胸前伸,讓對方知道「請與我保持距離」。
老師講了一陣子他都沒什麼改變,但到了第四週的某一天,他突然開始「大聲說不」了!而且當對方沒有停止的時候,他還會將對方的手撥開(這對他已經是非常具攻擊性的動作了)。那天我接兒子的時候,老師開心到「眉開眼笑」,好像我家兒子突然會騎腳踏車了一樣地興奮!我也發現,原來這對小小孩的發展,如此重要。
兒子學會保護自己,我們當然都很開心。然而,他在家也開始「延伸練習」,會對我們說「不」了!這與過去他不喜歡吃某樣食物,或者不想上床睡覺的「盧」不一樣,他的那種「不要」,是意見的表達,是「捍衛主權」的一種宣示。當然,我們也得要適當地告訴他,怎樣的表達「程度」是適合的,以及哪些動作是自我防衛,哪些又是變成主動攻擊。
當爸媽面對到過去窩在胸口的寶貝,對著我們十分大聲地說「Stop!」和「不要」的時候,一開始的確是有點驚嚇的,而且不太舒服。但我很感謝這每半年的「親師會談」,讓我們知道這是兒子該要學習的功課,當然也是我們的。
特別是在台灣出生長大的我,從小對於父母親或師長都是「點頭照做」的規矩,對於同伴之間也都是「和平至上」的互動模式,一「快要」有衝突的時候,就會有師長來排解和警告。我與家人朋友都很習慣「好好」相處,所以也無形之間在我們家庭的互動之中,很少「示範」「說不」這件動作。兒子的「強烈表達」一開始的確讓我皺起眉頭,但我想到女兒在這兩年多~從台灣移居德國的適應與轉變,我覺得兩歲多就能學著適切表達「不要」真的是很重要的。
Please Leave Me Alone!
在上週,在餐桌上做功課的女兒突然抬起頭,有點惱怒地對我們說:「厚!要跟我一起報告的同學,竟然要把我的Power Point 給改成他的?!」,接著她向我們描述了他們要做的報告,以及她與同學不同的想法。原來那位同學認為女兒用的Bullet Points 太簡單,他認為自己的方式比較好。但他們又是必須一起上台的報告,所以女兒覺得有點苦惱要怎麼「達成共識」。
老公聽完就說:「跟他講:『弄你自己的,不要碰我的Power Point!』就好了啊!」。就這麼簡單,「我不要!Please leave me alone!」。
原本有點苦惱的女兒,突然覺得輕鬆起來。原來,不是每件事情都需要「溝通協調」,有時候,就算在團中,還是可以直接說「不」的。她傳訊告訴同學不要動她負責的頁面,兩人一搭一唱還是完成了報告。最終,老師告訴他們兩人會有不同的分數,女兒得了滿分,而對方就因為簡報過於繁瑣被扣了分數,而同學也摸摸鼻子接受了結果。下了課,他們仍是好朋友。
「你有你的方式,我尊重你;然而你不能強迫我用你的方式來!」。現在女兒身邊的環境,強調「個人意志」高過於「表面和平」,如果有不同意見而沒有表達,那就視自己放棄了參與的機會。
女兒從第一年總被老師們關切「太過安靜、沒有意見」,到兩年半後,每一科的老師都說:「她是班上最主動的參與者」、「有她在班上總是有熱烈的交流」,這中間我看到了「給環境」的重要性。如果孩子「說不」就被制止,或者表達意見就被打槍「還小怎麼懂,聽話就對了!」,那麼她也不可能如此自然地學習到「表達意見」的自信。台灣的孩子其實懂得很多也很有想法,只需要有一個「能暢所欲言」的環境,其實常常讓習慣孩子「不經思考就發言」的西方老師們「驚豔不已」!
當然,孩子們「學習說不」也絕對會用到爸媽身上來的。想要「鼓勵孩子獨立思考」的家長,也得要有這樣的雅量與心臟才行。
說不的藝術,也需要有智慧地引導
然而,「說不」有時候也有界限與藝術,這也需要我們的引導。
女兒的排球校隊前陣子要做新隊服,在大家熱烈討論之後,負責的同學決定了用「多數人」投票喜歡的「粉紅色」當作隊服顏色。這讓個人非常「反粉紅」的女兒非常不開心,也很直接地表達了她的不喜歡。然而決議已經出爐,她們的確就要穿這粉紅色的隊服一起出席活動,怎麼辦呢?
她決定寫訊息表達「要穿粉紅我就不穿」的「個人意志」,副教練竟然還同意了要幫她看看是否能做一件不同顏色的隊服,我聽到整個傻眼,心想:這會不會「個人主義」過頭了啊?!
「不總是從眾」是好事,但如果因此變得「難搞」,那就不是正面的態度了。但我努力忍住馬上想衝出口的長篇大論,用「問」的來讓她自己思考。
「上次比賽妳不是才說隊上應該更強調團隊精神?看到妳一個人穿不同顏色,大家會不會三條線?」、「原來妳真的這麼討厭粉紅色啊?我以為只是『有點』不喜歡」、「或許你可以平常不要穿,但只有跟她們在一起出席球隊活動的時候穿?還是就綁在腰上?好像也挺酷的啊!」,另一邊刻意放輕鬆開她玩笑,說或許那會是她永遠唯一一件的粉紅衣服。她斜眼看了我幾次,還是哀號了幾聲,說:「好像是要更有一點團隊感啦!」,寫訊息告訴大家,她決定跟大家一樣穿上粉紅隊服!大家都很開心。
別總急著下指導棋!讓大孩子學習承擔「表達意見」後的代價
什麼時候要強烈表達,什麼時候又該妥協溝通,這中間很難有個標準答案。對孩子很難,對大人來說也不簡單,我還真不敢說怎樣才叫做「對」的。然而至少確定的是,當孩子與我或其他人的意見不同的時候,別第一時間去「打壓」那個No,先去「理解」那個No。接著讓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,那個No 說出口,有可能承擔的代價,以及代表的意義。這樣的態度,讓孩子們的腦子自己會動起來去思考與抉擇。
例如女兒可能會和做報告的同學吵架,也有可能影響到他們的報告,所以她必須把這點也考慮進去。如果她覺得能夠承擔,也知道怎麼解決,那就無妨。也例如,女兒不願意穿上粉紅色隊服,其實也可以啊!但她就得要面對整個Team 只有她不一樣的狀況,以及是不是給人沒有團隊精神的想法。她必須「自己」在「多麽討厭粉紅色」和「團隊意識」之間,自己做出抉擇。
身為母親的我,實在不需要在旁邊頻頻下「指導棋」。
尤其是很多身為「大人」的我們,到了四十多歲都還不懂得「說不的藝術」。有時就悶著頭吃虧,太過於「溫良恭儉讓」;有時又一講出來就要求別人全盤接受,用「表達自我」實則進行「情緒勒索」。這些都不是很健康的方式,而我們也都該好好學習「中庸之道」。
每天孩子身邊的這些練習題,肯定更是層出不窮。對於小小孩,當然是「安全第一」,接著鼓勵他們表達。然而對大孩子呢?我們能做的,就是提醒孩子「表達自我,同時尊重他人」的大原則,至於他們怎麼決定,後續面對到什麼樣的回應與挑戰,也是他們必須學著自己去承擔的。也從這個過程中,他們才慢慢學習抓到那個「平衡點」,成為一個成熟的個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