溫柔也可以十萬分堅定
很多人認為:溫柔就等於讓步。如果認為「溫柔」就代表「凡事都說好」的人,肯定沒當過父母,或者說,肯定沒仔細想過當父母是怎樣一回事。「溫柔且堅定」(Gentle and Firm) 是所有近十年正向教養書籍中都提到的重點,這代表一件事:溫柔不代表沒有原則!甚至,沒有原則的溫柔並不是溫柔,而是濫好人,而沒錯,濫好人很少能一統江湖。
我的十四歲女兒,曾經形容我像她最愛的水果「酪梨」一樣:外面的果肉好嫩好甜好有營養,但別忘了,酪梨有一顆很巨大又怎麼切都避不掉的硬核!
哈!這個形容我真是太喜歡了。因為的確啊!教養孩子的過程總是在自己的期望和與他們的關係之間拉扯,我太硬了又把他們推開,我太軟了他們又無法無天,「酪梨」般的方式:溫柔堅定。不嗆不吼叫,但也堅持標準,讓他們不忘分寸。這是教養孩子時,所學到的重要功課。
堅持的功課,每天都在修
每天吃晚餐時間,我都得要與「愛玩多過愛吃」的兒子交手。當他說「吃飽了」(意思是想要去玩了)要準備下桌的時候,我就會溫柔地提醒他:「好喔!那我收起來了,之後沒有東西吃囉!」,接著把他的盤子往桌子中間推,繼續吃我們的晚餐。幾次下來,他發現如果晚餐沒好好吃飽,真的後面就得餓著肚子去睡覺,往往下了椅子沒多久,又決定跑回來坐好吃完。
如果我告訴自己:「唉唷~他等會餓了怎麼辦?」、「等一下還要給他吃東西嗎?」,那我肯定與他得要周旋半天,說服他多次才放棄,甚至開始大小聲,而孩子也會習慣這樣的溝通模式:「媽媽說『沒東西吃了』都是騙人的,等一下她還會怕我餓,給我麵包」,就更加不可能好好把晚餐吃完。吃飯的氣氛也因為這樣的反反覆覆,弄得很不愉快。
前陣子女兒剛從國外玩回來,房間爆炸到恐怖的程度,我跟老公笑說:「我們家裡住了一個遊民。」,然而我們的默契又是「各自房間,各自搞定」,所以我一直都沒說話,只「友善提醒」把地上放的衣服撿起來才不會髒。然而過了兩週,情況沒有改善,此時「媽媽」的角色就要出動了!我到她的房間裡,請她放下手邊的東西,看著她的眼睛,說:「寶貝,我知道妳剛開學有很多事情比整理房間重要太多了。不過我想妳也放了它這麼久,這個週末結束前,請收拾好。我的意思是:這個週末『完成』!」。因為我不動氣,孩子當然沒有給我臭臉。
如果她不做呢?那當然就是我「正式介入」的時候了,我的方式不用「處罰」,就「只」是我會進去房間,盯著她把每件衣服和物品收好,在完成之前她不能做任何別的事情。我要的目標是她能把房間收拾一下,而不是要情緒激昂地發表一篇「人應該要自己主動收房間」這種演講,說真的這只會是浪費時間。然而無奈的是,許多的我們總想著這些招數啊!
因為我平日不叨念,以上的「等級」已經是「警告」程度了。如果我每天都在唸,那我勢必要「威脅」加「恐嚇」才能生效。這就是許多爸媽「最後通牒」下得越來越猛卻不見效的原因。
堅定,可以不需要用大聲的方式表達,只要百分百堅持原則就行,連叨念都不需要。Rule is rule. 我聽你,我懂你,但只要與「大原則」相違背的,抱歉!大家都要照著規矩來。這功夫,身為媽媽每天都得要被訓練多次。
聆聽與理解,不等於照單全收
我們身邊,總有一些人讓人願意親近,什麼話都可以跟他說。人總有感受到困難的時候,也總有意見不同之處,「願意溝通」這四個字,決定了能夠一起前行,或者分裂走向分離。這樣的人,通常都擁有「溫柔」的特質。這不是一種「個性」,而是一種「心態」。
溫柔,是讓對方更願意與你對話,就算與你立場不同,也願意與你同坐一桌談話。溫柔,是找到與每種人溝通的語言,並且願意嘗試用那種語言來對談,而非強要對方學習我們的語言。溫柔,是確定不想與對方繼續合作時,讓對方與你和平分手,而且事後說的是你的好話,而非捅妳刀時還普天同慶。
然而,「聆聽」不等於「照單全收」,更不代表被牽著鼻子走。反而,內心越堅定的人,越能夠在態度上平和。情緒越穩定安定,也更容易有著堅定的意志。想要證明自己很強的人,往往將力氣花在「讓別人覺得自己強」上頭,但內在其實是非常軟弱的,總擔心別人看不起自己,擔心別人比自己強。而懂得「內在力量」的人,不需要花精神力氣飆罵或大聲吼叫,反而能夠安靜下來,聆聽對方真正想說的話,說不定還因此得到了更多的好點子與能量。
身為父母親,難免有時希望能有點「權威感」,我們也希望孩子懂得自重敬人。然而這些,靠著「大聲」只會有反效果。試試看,在一片混亂中,想要用更大聲量勝過孩子的,只會讓孩子嘗試做同樣的事情,比我們更大聲。然而蹲下來眼睛對著眼睛,握著對方的肩膀,甚至給上一個擁抱,後面的溝通兩個人都不需要大聲。而「權威感」來自於信任與尊敬,而非吼叫與責罵。
在家裡,我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了的事情,很難被改變。這點孩子們都清楚。但我卻也是家裡最「柔性訴求」的人,這點他們也都喜歡。
溫柔,絕非軟弱。反而是把力氣花在堅定自己內在的意念上,而在與人相處之上更有空間,更能同理與接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