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有媽媽寫私訊給我,聊到他們家與我們一樣,爸爸與媽媽說不同的母語,問凱若有沒有一些撇步可以分享?講到這,我還真有點心得喔!倒不只是因為孩子們學語言的「成果」,還有很多值得思考的觀念衝擊。
我家小兒子剛滿兩歲,不過他已經完全懂得我們對他說的華語與德語,以及幼兒園老師對他說的英語,與我們也都可以隨時「轉換頻道」,個別用不同語言對話,孩子的學習力真的是超級讓人羨慕!「華語」Mandarin(也有人說是『漢語』或『中文』)與「德語」German,都是世界上公認數一數二難學的語言,也分屬不同語系,能從出生的第一天就輕鬆學會這兩種語言,算是我們給他很棒的「生日禮」啊!
在我們家,我和女兒兒子彼此之間都說華語,德籍老公對兒子說德語,老公、女兒與我之間,用英語溝通,而我們都會說一些對方的語言。
老公在台灣待過一年,也密集學了八個月的中文,所以基本上我與孩子們的對話他都聽得懂。而我與女兒也都會說一些德文,持續學習和進步中。很多(德國)人對我說,如果你老公跟你都用德文對話,你的德文一定馬上很好啊!但我們並沒有在家裡對著對方「練習」對方的語言,反而堅持對我們的孩子說自己的母語,為什麼呢?
母語,是珍貴的資產,不能也不該放棄
不知道大家是否與我有一樣的經歷?從小因為家中與阿嬤同住,而阿嬤只會說台語,所以我們孩子們很自然而然地學會台語。我只有對阿嬤說台語,感覺上應該「學習環境」不是很足夠,但因為每次說華語,阿嬤就會堅持要我用台語跟她說,所以我的台語很有「味道」,很多南部人對我說,不仔細聽,還聽不出來我是台北人呢!
爸爸媽媽雖然對阿嬤、家人朋友甚至彼此都說台語,但對我們就自動「轉換頻道」,所以當阿嬤和爸爸都過世後,我們家基本上就沒有任何一個人對彼此用台語說話了。這樣的環境下,我的女兒完全就沒有了學台語的機會,她都是從電視上聽到台語,甚至當她知道媽媽會講台語時,都感覺很驚訝啊!這是我很大的遺憾。然而,這真的也回不去了。我常想,如果當初爸爸媽媽也跟我們用台語說話,我和妹妹應該就有機會教我們的孩子說台語了,因為那是「外婆與媽媽」對話的語言啊!
學習語言,就是靠著一個「環境」。沒有使用,就不會習慣,更不可能流暢。
而之所以說是「母語」,就是因為這是第一個與家人說的語言。一旦定調了,就很難回頭了呢!所以我很羨慕一位姐妹,她說著流利的華語,但因為家中都用台語對話,所以她的兒子現在不到一歲,也很自然地學著台語,甚至我們都用他的台語名字稱呼他呢!
我的兩個孩子,一個是在台灣出生,一個是台德混血。我們希望他們都能順暢地與兩地的家人溝通無礙,畢竟語言直通人心,會說這個語言,關係自然會貼近許多。
「台灣話」其實「應該」是我的母語,然而因為台灣的許多時空背景,讓我們的上一代並沒有用台語與我們對話,這真的是相當可惜的事情。每當女兒與我在這邊被問到「你們台灣的語言是什麼呢?」,我們回答起來都有一股淡淡的憂傷。所以就算目前我的台語仍然挺破的,但我未來也會努力多學習,也對著我的孩子們說更多「台語」。
目前我們台灣家人互動的語言是華語,我也希望孩子們的華語能夠流利地與親人們溝通,就如我的兒子就算未來有天住在台灣,我也希望他一定還是會說德語一樣。而我們未來居住的地方,有可能華語、德語都不是主要語言,所以一定要靠父母親的堅持了!
我們相信,每個父母親,該用自己「最貼近心的語言」來與孩子對話。
沒有一個語言 應該比較強勢
我們一家在德國生活,學德文是理所當然的事,但學德文,不代表我就得要完全使用德文與家人對話。但這點,有很多德國人(甚至在德國生活的台灣人)並不同意。德國人有一種對自己語言的「堅持」,所有的依親移民都得要先學了初階的德文才能夠申請簽證,要批准永居~也一定要有中級的德文程度。政府的規定有其原因,我也尊重並且遵守,然而並不代表我們在家裡頭就一定要施行「全德語」環境。
我與老公有著差不多的英語程度,但他的華語與我的德文,都是很粗淺的程度。當別人問到我為什麼老公與我不用德文對話時,我常笑說:「用『家庭政治學』來看,決定一個彼此程度差不多的『官方語言』是絕對有必要的!選誰的母語都不公平,因為對方吵架一定輸啊!而且大概就是常以『算了!你也聽不懂』結尾,對溝通實在沒什麼幫助。」
是啊,婚姻中沒有誰應該是「強勢」!如果任何一方「覺得」對方不會自己的語言就是不對,對我來說,就是根本上的歧視!所以當我在德國的朋友聊到,他們的婆家會批評台灣來的太太怎麼德語說得不好,我都會很直接地說:「那請問她,她兒子的中文,怎麼跟妳在一起這麼久還一句都不會說?」
學習彼此的文化、習俗,甚至語言,都是想多了解對方的一個基本表現。如果只有單方面的學習,我實在不明白這樣婚姻的關係怎麼會對等?有沒有環境是一回事,學得好不好是一回事,但如果連學習的意願都沒有,甚至還強調對方一定要會說自己的語言,那這「現代」婚姻還真的帶著太多的父權觀念,不是嗎?
這就像我們要求越南來的媽媽們絕對要學華語,還不准他們在家裡對孩子說越南語一樣地不可理喻。
我婆婆曾經很酷地說:「妳如果以後也不住德國,學德文幹嘛?有興趣想學再學就好!」
我很感謝老公的家人對我與女兒的尊重與理解。雖然他們的英語不一定都很好,但當我們對話的時候,他們都很樂意地轉換頻道。英語都是我們的「第二外語」,所以我們有時候彼此都得要查google 翻譯,或者請老公來幫忙解釋,但是他們完全不會介意,就如我台灣的家人不會強求我家德國人說中文一樣。
就算對方的母語就是英語,如果他完全不想學習中文,只單方面糾正我的英文,我絕對會生氣的。
這,還真的就發生在我朋友的婚姻裡。有次,我們一起double date。整整兩個小時內,我朋友的美籍老公不停糾正我朋友的發音和文法!回家後,我與老公都覺得被震撼與提醒:千萬不要這樣對對方!超級不尊重!
但話說如此,我們兩人都很認真想把彼此的語言學好。一是因為我們都喜歡語言,二來,我們都希望更貼近對方,能與對方的朋友家人們,用對方的母語說話。不因為一種壓力,而是一種期待。
與孩子堅持持續用一種語言「對話」
我們在孩子出生之前,針對該要怎麼教孩子我們使用的三種語言,查了很多資料。所有的研究與經驗都是:個別與孩子堅持持續用一種語言對話!所以我對孩子們說華語,老公對兒子說德語,老公對女兒,老公與我,都用英語對話。這個方式真的非常有用!
孩子真的很簡單地可以在不同語言中轉換,見證這個過程實在讓人驚訝!兒子可以「同時」用兩種語言與我們對話,轉頭說華語,再轉頭說德語,完全沒有障礙。甚至連兩種語言完全相反的動詞放置方式,兒子也沒有遲疑地直接「接收」該語言的所有文法。
甚至,我們也發現當他遇到新認識的人,他會測試一下對方是「中文人」、「德文人」還是「英文人」,然後直接完全用那個語言與對方開始對話。
我們在德國,當然難免我需要說德文,但當我與他對話,「完全」就說華語。他對我說德語,我就會說「媽媽說中文,這用中文怎麼說?」,完全不買單他滔滔不絕的德語。當他睡前讀德文書,看到德文還會說「媽媽看不懂」!我老公更是嚴格。例如有時,女兒聽得懂弟弟的德文請求,然後就去幫弟弟拿東西,老公還會提醒她不要這麼做!
這麼嚴格有兩個原因:
- 我們說「非母語」的時候,一定會有發音不標準的地方,或者錯誤。
- 孩子也會偷懶!他們如果發現自己可以用一種語言打天下,他們就會只用那種語言,久而久之就「聽得懂但不會說」了!
有一些多語的家庭,孩子不用母語,而用「常用語言」(通常是他們學校使用的語言)對家人說話,家人聽得懂就直接回答了,並不堅持要孩子「說」母語。孩子聽得懂卻不說,到最後這個母語的能力也漸漸消失了。這狀況出現在很多移民的家庭中。很多人就誤以為「在德國教孩子中文是不可能的」或「母語都會被忘記」,其實在我們認識的移民家庭中,很多已經在德國多年且德文都很流利,但他們仍舊在家裡堅持說自己的母語,孩子兩個語言(甚至三個以上)都說得很好,絕對沒有問題!重點是家人夠不夠堅持而已。據研究統計,嬰孩同時學習「五種」母語,都是可能的!但需要「個別」有人堅持對孩子說該種語言,不能混亂才行。
而這個堅持的關鍵時間,是在孩子七歲之前,甚至四歲以前最有效。研究顯示,人類在七歲之後學習語言的方式,與七歲之前差別很大,幾乎是完全不同!也就是說,超過七歲才學的語言已經不能算是母語了。所以如果錯失了這段時間,之後才覺得可惜,要孩子去「中文班」上課補強,對孩子來說已是比較難了。
我們在台灣認識的一些外國朋友,他們的父母親從台灣移民至其他國家,因為「害怕孩子不會說當地語言」(通常是英語),所以覺得要在家裡也說英語孩子才學得快。到了孩子大了,才覺得可惜而送孩子回台灣學華語,許多孩子已經沒有學習的動機,只覺得被逼著學,當然也學不好。其實,孩子學習當地語言根本不需要我們擔心!但母語如果失去了,就很難再「救」回來了,這豈不得不償失?
學習母語,對學習其他外語幫助很大!
換句話來說,就是如果母語不好,學習其他外語也會有障礙,甚至對於孩子的邏輯思考和語言表達的深度,都是負面的影響。所以也請各位心急的家長,不要急著教孩子除了母語之外的語言!
除了以上提到的兩個問題之外,當我們不「專心」教孩子母語,孩子母語的聽說讀寫能力無法增強,卻零零碎碎地用著外語填補著母語的空缺,這樣對於孩子未來要學習第二甚至更多外語,都是不好的。女兒從六年級到德國這邊就讀,他們學校有一個「母語團隊」,特別安排孩子們在課後加強自己的母語。老師告訴我們,孩子學習第二個以上的外語,或用外語理解知識的時候,通常都是經過一個「Filter」(過濾)的過程,也就是把其他語言「先」翻譯成母語,再來進行理解與記憶。如果孩子母語的能力弱了,這個轉換的過程就會遇到問題,有點像電腦的「程式碼」出現亂碼一樣。如果要「轉碼」,這樣的混亂就會讓學習過程很辛苦,對孩子反而是負面的。
所以雖然女兒的英文能力已經能夠與我對談如流,但我都還是堅持用「華語」與她對話,也鼓勵她繼續看中文書、寫文章,就是希望她的母語能力還能夠持續增強。
千萬不要迷信「某個語言比較強,所以要『先』學」!孩子最應該嫻熟的,就是自己的母語。
此「雙語」非彼「雙語」
想要再次強調,我分享的「雙語」和台灣一般說的「雙語」是不一樣的!
這篇文章主要是聊「雙母語」或「三母語」家庭怎麼教孩子母語,而不是父母親想要教孩子的某種第二「外」語(例如英語,或者不輪轉的台語)。
台灣說的「雙語幼稚園」「雙語小學」,基本上都已經是用學習「第二外語」的方式在教,而不是母語。
母語需要「一對一」真人教學,CD或者電視都不是「母語教學」的方式,也沒有母語的效果。
有些特別重視語言的家庭,從孩子出生或兩歲開始(學習語言關鍵期),就一對一地找「家教」或特別一位家人來「專心」與嬰孩說某種語言(不是『教』而是『對話』),這樣才接近母語的環境。
但這麼做的必要性?就見仁見智了。
希望這樣的補充,讓大家可以打破一些「語言學習」的迷思。
不要緊張,大雞晚啼是正常的!
文獻中也提到,雙語或三語環境的孩子有些會「大雞晚啼」,比較晚開始說話,所以我們原本也這樣準備著。不過兒子對語言的敏感度頗高,所以他十個月大就開始發音學說話了。所以其實,在多語環境的孩子~兩歲還不開口也不需要擔心,只要持續注意孩子的表達意願,很多孩子不到三歲就會聒噪到讓你受不了了!
堅持再堅持!你帶給孩子的不只是語言
這中間需要爸媽很多的堅持。我的表弟從小在非洲出生,在美國長大,他當然第一語言是「英語」,但是他回到家裡,爸媽都只跟他說「台語」與「華語」,所以他雖然不在台灣出生,但他的台語並沒有比我差喔!這真的是靠父母親的堅持與努力啊!
然而,他得到的不只是語言。他對台灣有種特別的感情,就算每年只有暑假能回台灣,熱得要命!但是他還是對爸媽的故鄉抱著一種特別的情感。我相信,這情感部分也因為他用我們的語言來思考、來溝通。他愛台灣愛到甚至在美國優秀的大學和MBA畢業後,毅然決然搬「回」台灣,還娶了台灣太太。
許多研究也表明,雙語或多語環境的孩子,他們對人的敏銳度特別高,甚至這樣的「頻道跳躍」,對於孩子們的腦力都很有幫助。研究者認為是因為他們從小就需要判別對方使用哪種語言,得用那種語言的思維方式與對方對話,所以對不同環境和思維方式的接納度比較高,比較open-minded 也比較easy going。當然,這些是研究結果,實際上不同孩子的個性,不同家庭的氣氛,我相信也會造成不同的影響。
這篇文章,寫得夠長了!就在此歇筆啦。
主要想把這篇文章,獻給辛苦努力堅持與孩子用母語對話的爸爸媽媽們。
我們一起加油!未來,讓我們再一起彼此多分享過程中的點滴囉!
===
在〈凱若媽咪|家有不同母語,如何教雙語或三語寶寶?用阿嬤教我們台語的方式就對了!〉中有 3 則留言
https://twblg.dict.edu.tw/holodict_new/mobile/
教育部台語常用辭典,不錯用。
我的台語也是從bô-lián-tńg (無輾轉)開始,為了教孩子母語(台語),為了聽說讀寫還去學了拼音台文。要相信自己語言會愈說愈好,加上查字典(可以找到台語伴更好),堅持下去就對了。我家老大三歲才轉台語,弟弟從小聽台語,兩個語言完全沒有問題。
哇!真的很感動媽媽的用心。我也會加油的!
爸媽改變了,孩子們就會改變,對吧?^_^ 要向媽媽看齊!
有時候在這邊,我與姊姊被問到「台灣說什麼語言呢?」,我們回答的時候都會有點淡淡的憂傷,我們都希望自己過去學多一點台語啊!真心希望未來我們的下一代被問到這樣的問題的時候,能驕傲地說「是台語」!一起加油,向努力的媽媽們看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