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想許多媽媽都有同樣的經驗,孩子到了托兒所之後,突然一下子長大很多,我們也這樣覺得呢!現在儼然就是個小男孩了,還學會了很多生活自理的常規,當然語言的發展也是突飛猛進。
兒子在德國的托兒所裡,進入穩定的第三個月。在去托兒所之前,他就是我們的小寶貝,24小時在我們的關照和保護之中。我們家裡只有一個小小孩,所以爸媽順理成章成為他的「大玩偶」,什麼都要爸爸媽媽一起。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決定讓他一歲八個月開始,就每天去托兒所兩三個小時,因為孩子不只需要父母,還需要學習與其他人的互動。
在兒子德國的這間托兒所,因為位於新興區域和英德雙語的關係,所以設定的「師生比」還低於政府的規定,一個老師只需要照顧三個孩子,我覺得這樣的比例很適合一歲多的孩子。因為他們需要專注的陪伴,但也需要與其他人互動。這樣的人數不會讓孩子失去關注,也能夠有團體的感覺。每次有機會在教室裡面多待幾分鐘,我就很喜歡觀察這些老師與孩子們的互動,以及教室和每日行程的安排,從中可以學到很多小智慧呢!
到了托兒所,玩玩具的時間不是「一對一」,而是小朋友自己決定怎麼互動。要玩什麼,要和誰一起玩,都不是爸爸媽媽決定。玩具也不是爸媽收,而是有「收玩具」時間,所有的老師和小朋友一起收拾。吃東西,也不是「一對一」的餵食,而是和所有的小朋友一起吃,自己拿餐具,自己喝水。兒子不再是那個「唯一」的焦點,而是群體的一份子。他必須學習怎麼表達,也要學習獨立。
兒子最愛的S老師,對他有種魔力。張口閉口都是S老師,連「上Kita」都被「找S」取代。我觀察S和其他老師們與孩子的互動,發現了幾個有趣的地方。
設定好每個常規的「開始鍵」
S老師永遠先和小朋友打招呼,而且她記得與每個孩子獨特打招呼的方式,和擊掌和擊拳就是我家兒子最愛!有時,兒子有點遲疑要不要進教室,S過來打完招呼,就好像按下了他的「開始鍵」,立刻收起緊張的神色,開開心心進去玩。我也趕緊學起來,每次兒子有點遲疑要不要與人打招呼,我就用「High Five」取代,兒子就越來越不怕與比較陌生的人互動了。
還有「收玩具」,老師們說「收玩具時間到!」,就站起來,唱收玩具的歌,帶著孩子把玩具收好。我們在家裡也同樣學起來這招!每天晚上睡覺前,我們就說「收玩具時間到!」,與兒子就唱著歌,一起把玩具收拾好才去刷牙。有時候忘了,還會被他提醒呢!
每天孩子出門、吃飯、睡覺,都有一定的程序。難的不是設定這些流程,而是要「開啟」第一步!所以從S老師那偷學到,帶孩子做任何事情,都設定一個「開始鍵」,通常練習了兩週之後,都能得到不錯的效果。終於,出門穿外套和鞋子、收拾、刷牙這些每天的差事,不再需要我們的三催四請了。甚至兒子想要我們一起時,會跑來開心地按下爸媽的開始鍵~給我們一個親親!
用孩子的高度與孩子眼神交流
S老師每天一見到小朋友,一定蹲下來,用與孩子眼睛一樣的高度,微笑看著他們,問候「Wie geht’s?(你好嗎)」。兒子從一開始不知道怎麼回答,到現在會回一些他今天看到有趣的東西,例如:Zug(火車)、Essen(吃東西)、Spielplatz(遊戲場)…,然後他們就「一句話配一個字」地聊起來了…。
甚至S的職業病很重,她和我們家長講話,我們若坐著~她也會坐下或蹲下,我們站著~她也會站起來。與人眼神交會,才能有真正的交流,這也是從S身上看到的身教。兒子現在與人說話,也會像S老師一樣瞪大眼睛看著對方呢!
把孩子該自己拿的東西,放在他搆得到的高度
這是讓孩子學習自理的第一步。不要把所有的東西都收得高高的!
托兒所裡,有一個「水杯架」,兒子每天進教室就是把水杯放在架子上,要喝水自己過去拿。孩子也有自己的外套架、鞋架、物品盒,都放在孩子可以拿得到的地方。甚至連餐廳的杯盤餐具,都放在孩子可以很方便拿取的高度。
孩子會不會弄亂?或許偶而吧!但讓人驚訝的是,孩子多麽喜歡把東西放回原位,如果放錯位置了孩子還會糾正呢!兒子在班上是比較大的(也比較雞婆),所以他都負責擺杯盤和餐具,甚至有時還幫忙倒水。我們上回在兒子托兒所的活動上親眼看到他這麼做,簡直眼睛都要掉出來了!家裡的桌子比托兒所的高,他沒辦法幫忙擺盤子,但我會把餐具拿給他,他也會幫忙放給每個人。一歲十個月能夠做到這樣,我想老師真的是教得很好啊!
當孩子有好的行為,用力地說謝謝
上次在托兒所活動的時候,有個孩子幫忙另一個小朋友撿起了水杯,小孩愣愣的不知道發生什麼事,但同時三個老師都很大聲地說:「謝謝你,Mori!」。
有沒有發現,老師是說「謝謝」,而不是說「你好棒」?
這也是從老師那學到的呢!當我們用「你好棒」來鼓勵孩子的好行為,孩子的確自尊會被提升,但只有自我被鼓舞了。但若是用「謝謝」來感謝孩子的好行為,孩子會在這過程中,感受他對其他人的「幫助」與重要性。而從中激發小孩子在群體中的合作和良好互動。
這也改變了我讚美孩子的方式。現在我謝謝孩子的配合或幫助,多過說他們好棒真棒最棒。而兒子就開始了一連串的「幫忙」行動,我做的每件家事,他都要參一咖,然後對自己說「謝謝幫忙」!真的是太貼心可愛了。
**
綜合以上四點,我看到了「以孩子為主體」的態度,以及「社會意識」的強化。並不是我們把孩子放在一個地方,由大人來安排小朋友的學習與活動,甚至過度強調個人的學習和成就,排擠了團體的概念。而是鼓勵與邀請孩子主動加入群體,主動認為自己是群體中重要且有幫助的一份子。讓孩子感覺到「我可以」,進而覺得「我會幫忙」,「我很重要」!
托兒所和幼稚園時期真的很關鍵,在孩子成長的前五年,基本奠定了他們的基礎性格,和與人互動的方式。雖然老師們很重要,但與這些小小孩最長時間在一起的,還是家人。若是我們能在家中也學習到這些好方法,加以應用,孩子不只快樂自信,還樂於助人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