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分享了兩篇文章:「我的德國婆婆:學會在公共場合舉止得宜,孩子一生將受用無窮!」與「教寶寶好好吃一頓飯」後,得到了很多父母親的認同,也有不少爸媽問到一些實作的問題,最多的就是,當孩子說:「為什麼其他小朋友可以?」的時候,該怎麼回答。
為什麼其他小朋友可以?
這個問題,大概每個孩子,包括你我,都問過爸媽吧!我們得到的答案或許是「那如果他去吃大便,你也要去吃嗎?」這種聽起來…恩…有點嚇人的答案,但這個回答似乎是台灣孩子的共同童年回憶。或者把這恐怖的行為代換為「跳樓」或「撞牆」之類,但基本上大意是一樣的:別人去做的行為,並不表示就是對的或者好的,你不需要跟著去做。
當然還有些更強硬的回答,例如:「你是我兒子,就要照『我』的規矩!」或者「不然你叫別人爸啊!」,大意就是:他可以你不行,是因為他爸媽是他爸媽,而我是你爸媽,我說不可以就是不可以。其實以上兩種回答的背後含義都沒什麼錯誤,只是聽起來有點不舒服而已。
我德國婆婆的回答則是:「因為你不是『其他』小朋友!」聽起來比較沒那麼驚悚,不過意思則是差不多的:身為你的父母,我的教養方式不是這樣,而你是我的孩子。
大多數的孩子因為這樣就停止發問了,然而不少還是會發出抗議,當然也有爸媽兩手一攤放棄的。有時候更慘,問題還會升級,變成「為什麼在阿嬤家就可以?」「為什麼爸爸就讓我去」,就會更棘手,更挑戰爸媽理智線的強度。
年紀小的孩子,其實多半給他們另一個也可以接受的條件(例如:等一下就可以去公園玩球、可以吃他最喜歡吃的東西,或換一個環境)就能夠簡單過關,難的是那些一定要問到底的孩子,多半是更年長的孩子們。我兒子一歲八個月,語言能力有限,還沒辦法做出這類「邏輯辯論」。但女兒就算到了13歲,仍舊會問類似的問題,而且還會提出具體事證和理由,這就不是簡單一兩句話就能打發的了。
看來,古今中外的爸媽並沒有不同,許多的我們,都有我們的教養觀和方式,也都需要面對「其他小朋友」的挑戰,或在不同標準的大人們之間試圖維持原則。
然而我想,與其討論要怎麼回答孩子,不如先思考:「為什麼」我們說不行?「為什麼」我們與對方的爸媽有著不同的標準?
我的教養方式究竟是什麼
在女兒還沒來到德國之前,我很少這樣思考。但當她11歲時搬來,兒子出生,我突然面對了不同教養觀上的衝擊。很幸運,孩子們和老公家人並沒有與我有什麼衝突產生。只是我自己的小宇宙,在看到聽到很多不一樣的觀念後,會不斷與自己辯論,究竟我要如何教育「我的」孩子。
例如,如果你的孩子與其他孩子搶玩具,你會怎麼辦呢?在德國,如果小孩子在遊戲場爭玩具,通常德國爸媽或老師不會立刻過去制止,而會讓孩子自己在「叢林」中學習溝通與拒絕。而在我的觀念裡,我們家不「搶」別人東西,要什麼東西要「智取」而非「強奪」。如果我看見兒子用搶的,我會觀察一下,若太過於粗暴我就會制止。
以上這個狀況題,可能各位在讀文的爸媽們,就有很多不同的意見和做法了。可能有些父母親會一開始就介入,而覺得我太放任孩子。有些父母親會覺得我管太多,應該就讓他們自己去溝通。或有的父母親,可能看到這邊才開始思考,究竟自己的原則是什麼。
不管如何,如果家長已經思考與討論過,而有明確的原因要如此執行,這就會成為「我們家」的方式。而我們所需要教導的,也只有「自己的」孩子,然後盡我們所能讓他們理解我們所堅持的原因。至於其他孩子,大多數的時候並非在我們能影響之列(除非有安全影響之虞)。
我是你的媽媽,這是我的教養方式
不同年紀有著不同的約束強度,年幼的孩子,可能「一句回答法」已經足夠,但隨著年歲漸長,這也是個機會讓孩子學習「換位思考」,而我們也需要調整我們的回答了。當孩子直接間接地告訴我們「是該調整標準的時候了」,做父母的也該有雅量地重新評估,而非立刻一口回絕。我寧願,孩子有能力和自信,可以邏輯地分析想做的原因,而非只「因為別人都這麼做」而做,或因為怕被罵而放棄。
有次,女兒突然在散步的時候,幽幽地說:「我很多有錢的德國同學,手機都有3G上網,我就沒有。」我知道她沒有要強烈抗議的意思,但她仍舊表達了自己的「渴望」。
我回答:「要不要給孩子的手機有3G的功能,和父母親有沒有錢沒有關係。而是他們爸媽覺得這樣OK。若我覺得OK,我現在就可以幫你開通這個功能。但我思考過,妳在學校也有Wifi,家裡也有,只有在上下學的路上沒有,已經很足夠了。
這與有沒有錢無關,而是我是妳的媽媽,這是我的教養觀念。就算我是全球首富,我也一樣不會在現在開通你手機的3G功能。
如果有天妳成年了,自己為自己負責,妳手機要有4G還是幾G你自己決定。但有天妳也要決定,何時要給妳孩子手機和網路,這就是媽媽教養孩子的責任。這不是其他孩子或家長可以幫忙決定的。」
接著,我問她:「妳覺得如果是你的孩子,妳會幾歲讓他們可以隨時上網?」
我們在散步,這只是閒聊。我當然也可以很簡單地回答:「那他們去跳樓你也要去嗎?」,或者「不行!就是太早!」,省些事又簡單。但她已經到了該思考和明白媽媽我「不為所動的原因是什麼」的年紀。她也開始該「換位思考」,若是我的角色,要考慮的點是哪些。我也很好奇,如果是她,她會怎麼做。到現在,她沒再提過同樣的「提案」了。
我們是自己家庭的掌舵人
為什麼我們會對「為什麼其他小朋友可以」這個問題這麼糾結?
很多時候,是因為我們自己也沒有明確的答案。
吃糖,何時可以吃?吃多少?
睡覺,何時要睡?週末可以調整嗎?
手機,幾歲可以有?怎麼使用?吃飯可以看手機嗎?
電視,什麼節目可以看?何時可以看?看多久?
零用錢,何時該開始給?給多少?孩子使用金錢的原則?
天阿!爸媽要決定的事情還真多!不是嗎?
還不只是要決定原則,還得要清楚原因,解釋原因,這更難了。
我在生女兒的那一年同時創業。一路上常覺得,養育小孩與創業開公司很像。若「掌舵人」不清楚自己的方針和原則是什麼,育兒或創業的忙碌辛勞,很容易讓人盲目,而選擇最「簡單」的方式先「應付」眼前的問題,等到公司(孩子)越來越大,狀況已到不得不處理的程度,多半得花上更大的精力解決,甚至只能順著現狀而放棄原則了。這也是我很喜歡看育兒的文章,或聽有更大孩子的朋友分享的原因,這讓我能夠先一步思考這些看起來很小的大事。
而創業夥伴能否「同心同行」,也是事業能否順利發展的重要原因。育兒路上,配偶與家中長輩親戚能否「同一個鼻孔出氣」,更決定了「家規」是否可以成立。然而往往最直接「破壞」原則的,都是最親密的家人們啊!這中間當然有很多想法做法需要溝通。有些家庭容易些,有些難一些,然而我們至少能做的,就是不要放棄!當然,保持開放的心胸,或許也可以彼此調整到最適合自己家庭的狀態。
不只是一時,而是一輩子的課題
「為什麼其他人可以我不行?」,這個問題,未來孩子會問自己一輩子。
一開始只是為什麼不能吃糖?為什麼不能下去玩?到他們成年了,在他們找尋自己夢想生活的路上,還會面對到太多與其他人在條件與狀況上的許多差別。身為母親,我至少能從他們開始問這個問題的時候,就讓他們知道「原則」~比其他人都做什麼來得重要得多。因為,這世界上有好多別人都在做,但不一定很好的事。也有很多很美好的事,只有少數人堅持。他需要有「堅持做自己認為對的事」的能力!這,從孩子父母親的堅持開始,身教重於言教。
教養,原本就是一件不討喜的事。被孩子討厭,讓孩子不開心,是很常有的狀況。如果我們的孩子總是滿意開心,那我們就要檢討了!我寧願,做個有時讓孩子討厭的媽,而不是總是無奈攤手的那一個。然而,我們無須為了回答這個問題,與孩子劍拔弩張,搞得孩子想離家出走不想當我們的孩子。趁著這個機會表達「你對我很特別」,比用「在我屋簷下就得聽我的」的態度,來的有用得多。
所以,其實「為什麼其他小朋友可以」是個假議題。
因為他就不是「其他小朋友」,因為上天就是將教養他的責任交給了面前的這對爸媽,不是其他人。身為父母的我們,實在無需因為其他家庭的不同標準,而對自己的原則有所動搖。只要我們思考過,是對自己孩子和家庭最好的,我們就有堅持的權利!
然而,保持理性,保持謙卑。當我們被孩子或其他人挑戰的時候,理智地靜下來思考是否要調整,然後繼續堅定前進!
因為我們的家,由我們掌舵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