凱若書評。奇蹟之屋 | 「我想要一個家,一個『適合』我的家」~每個孩子,都期望有個「我屬於這裡」的地方

jackwalking《奇蹟之屋》凱若媽咪 推薦文

「我真的是出生於這個家庭嗎?」

突然在讀完《奇蹟之屋》的那一刻,我回到了12, 13歲時的自己。

青春期前期的苦澀與混亂,與家人抗爭「我是誰」的無數衝突,與沈浸在閱讀世界的無限想像…,這所有的一切像是不小心被打翻的香料櫃,腦中已分不清楚是真實抑或是故事,最後讓自己的腦子寫出了屬於自己「出身」的故事。

沒錯,我曾經就如書中主角 – 13歲的「約瑟」和另一位生在戲劇世家卻熱愛繪畫的主人翁「里奧」一樣,覺得自己是「同一株家族樹上的岔枝」,「感覺自己生錯了家庭,而且他也不知道自己應該過什麼樣的人生」。

DNA 所對應出來的嘴角、眼睛,甚至神情,不斷告訴我,血緣上我絕對屬於這個家,然而在「不同」與「認同」之間來回擺盪,尚未成熟的我,完全找不到一個合理的解釋,告訴自己為什麼會與一個應該「歸屬」的家,有這麼多的不同。

主人翁約瑟說的「我想要一個家,一個『適合』我的家」,脆弱卻直白地說出了一個13歲孩子的恐懼和渴望,希望能有一個讓自己覺得「我屬於這裡」的地方。

每個孩子都會經歷過這些嗎?我不知道。

然而我知道的是,每個孩子都需要像《奇蹟之屋》這樣的一個世界,讓我們暫時能夠「棲身」,然後更有力量去面對真實卻有那麼些殘酷的現實生活。

每個孩子,也都會有一個像約瑟母親的長輩,他們努力一輩子,就想讓自己活在更好的現實中。他們不與孩子談過去,不與孩子談失望與悲傷,他們只希望孩子「長大」和「懂事」,好面對現實的人生。

而每個孩子,或許也都會遇到像亞伯特舅舅一樣,努力一生只為了創建出夢想世界的長輩。他們可能不被允許出現在孩子們的生活中,因為他們太過「超現實」,可能會對孩子們有不好的影響。然而他們的故事與身影,卻會是孩子們腦中最渴望追隨的那個謎。

 

這兩種角色,其實常同時存在青少年的心中

究竟我們要放下那個「奇怪」的自己,融入這個現實世界,努力在這邊殺出一條血路,找份好工作,過個好日子,建築正常的家庭?還是,要抓住那個自己不放,繼續過一個衝撞既有體系的人生?

恩,好吧!或許應該承認,這個難解的問題,更多已走到人生道路的半途,甚至已成為父母的你我,都仍在心中沈默地思考著。

「我可能不屬於這裡?」,這句讓人恐懼又容易惹惱人的話,卻是許多人心中最渴望被解答的疑問。

《奇蹟之屋》絕對沒有給我們「正確答案」,它只告訴了我們,「奇蹟與悲傷,是一體的兩面」,這世界,原本就是同時上演著「繽紛的夢想」與「殘酷的現實」。然而毋須因此覺得悲傷或困惑,就如書中說的:

 

「『如果妳不喜歡未來將要發生的事呢?』
『那麼…你就改變它!』」

羨慕現在的孩子,能有《奇蹟之屋》這樣的書,讓他們知道「與眾不同」也是一件很美的事,讓他們知道,原來活在一個想像的世界裡,並非一無是處。我們都可以努力地在這宇宙中,用最能承擔失望與苦澀的成熟之軀,來讓心中那未長大的孩子繼續快樂地活著。

這本書,不只孩子們看,身為每日在現實中打滾的爸媽們,更該先讀。當我們面對了過去童年的自己,才更能知道我們的孩子們,何時需要我們做哪一種角色。就像我每日提醒自己的:「妳,要好好溫柔地保護孩子們心中夢想的火苗。」那火苗小小的,沒有關係,然而,別讓它熄滅了!

心中那還未長大的孩子對著我們說:

「倘若我擁有天堂的錦緞,

閃耀著黃金與白銀的光芒,

還有那湛藍與霧灰與黝黑的絲緞,

映照著夜晚與白日與薄暮的光華,

我願意將這錦緞鋪展在你的腳下;

可是,貧窮的我只有夢想;

我將我的夢想鋪在你的腳下;

輕點兒踩,因為你踩的是我的夢想。」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