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教養的「目標」,究竟是什麼?
在姐姐童年的過程裡,我鮮少問自己這個問題。
畢竟身為新手媽媽,每天把屎把尿,準備吃喝娛樂都來不及了,哪有時間想這麼多?當然,我仍舊盡量給女兒自己所知最好的,努力調整,做一個「好媽媽」,適時聆聽,也建立界線。女兒與我很親密,幾乎無話不談,她大多數的時候也是讓我非常放心。
然而,到了女兒12歲,進入青春期的此時,我才知道,這樣是不夠的。
每天,身為青少女的媽,有太多「我該怎麼辦」的抉擇。
什麼事情需要堅持,什麼時候又需要放手;什麼東西是屬於「媽媽說了算」,什麼狀況又是要尊重孩子的選擇?
每一個需要馬上回應的時刻
無時無刻,我的腦子總是在偷偷期盼,有沒有一套準則可以套用,有沒有一本「青少年父母親百科全書~一百萬個怎麼辦」可以馬上查閱。
然而多數的時候,特別是那些需要「馬上回應」的時刻,我硬著頭皮得立刻給出一個「理性又不失溫暖,貼近卻不失智慧」的答案,真的~很不容易。

寶貝女兒從小就愛運動也擅長運動,四年級之後加入了學校的田徑校隊,五年級也開始代表學校出賽。但來到德國後,姐姐覺得要適應新環境,認為「先把語言學習好,學業穩固好,才是王道」,所以一開始對於參加課後運動活動興趣缺缺。但就在德國學校入學一個月後,我收到了姐姐導師的Email。
她向我簡單「報告」了一下姐姐在新學校的適應狀況,聽起來一切都很好。而在信末,她說今天她在學校有向姐姐建議,或許她可以去參加「籃球校隊」。是因為姐姐的運動天份被發掘了嗎?倒不是。而是導師認為,參與課後運動活動,對孩子們來說是很重要的事。這會讓她更融入新環境,也能練習語言,交更多新朋友,當然,對他們的健康與發育也很重要!
為了 「興趣」投入熱情
姐姐雖然因為有點害怕自己在語言能力和籃球實力上做不到,而稍微覺得勉為其難,但還是因為我與老師的鼓勵,她答應隔天去籃球場看看大家練習的狀況。
她很驚訝地發現,這與她過去參加的「校隊」完全不一樣!
過去參加校隊,是為了「為校爭光」,贏得好成績!所以會選出全校最優秀的選手,在比賽前魔鬼訓練,然後去參加比賽。運動不在行的同學,就算再有興趣,也與這些隊伍無緣,甚至自己也不會願意來參與的。所以學校有校隊,有體育班,但都是挑選出體育項目裡的「菁英」來組成隊伍,參加比賽。

「不要浪費時間!」是很多爸媽掛在嘴邊念孩子的話。
然而,真的完全不浪費時間,孩子們就能夠有最好的學習與成長嗎?
阿嬤在凱若小時候與我們同住很長的一段時間。因為爸媽都上班,所以我們放學後或放寒暑假的時間,很多都是和阿嬤一起度過的。
阿嬤是個很厲害的台灣女性。雖然她不識字,但因為自己開了一間「煤柴店」,她能夠算九九乘法表,甚至因為孫子們的關係,她大致上聽得懂「國語」,是一個很有活力又能幹的女人!她最大的嗜好之一,就是看「歌仔戲」。所以我對小學放學後時光的記憶,很多都是陪阿嬤看歌仔戲,甚至可以跟著一起演一段。
等到我更大的時候,有段時間超級迷金庸小說,大概我的五六年級數學課,都是金庸陪著我度過。雖然當時算是被「禁止」的事,不過我想我的爸媽都是睜隻眼閉隻眼,有念書有pass 考試就好了。因此,凱若小學最大的成就就是完成了金庸全集!國中時代看港劇也是看金庸的故事,放寒暑假就是全天「追劇」。
我還記得,每天上學我的腦子裡都不是課本裡的內容,而是哪個武功招式,和想像自己就是個女俠之類的白日夢。這在後來我念高中的時候非常有用,因為我們幾個同學的每日話題就是金庸,寫報告也寫金庸,寫散文小說也寫金庸,凱若還完成了一篇短篇的武俠故事呢 !至今,這些都是凱若很珍貴也重要的回憶。
姐姐還小的時候,她還有很多自主的時間,玩玩具,搞東搞西,甚至一年級她就看完了哈利波特全集!當時的她,喜歡閱讀,也愛跟我一起做菜、烘焙。但我發現當她上了三年級之後,一切都變了。她回家後最主要的工作就是「寫作業」…。

為孩子犧牲奉獻,付出一切在所不惜,或許是很多父母親的天性,或者天命。說是要出門逛街,總是買了一堆孩子的衣服;上市場採買,總是帶了一堆孩子們愛吃的回家;明明已經累到不行,但想到明天孩子沒有乾淨運動服可以穿,又還是從沙發上爬起來。省吃儉用,就是希望給孩子們「最好的」!
往往,我們知道孩子們最愛吃什麼,孩子們卻不知道我們最愛的,甚至當他們一口吃掉我們過去最愛的點心,看著他們滿足快樂的神情,我們還覺得比自己吃還滿足呢!
或許,只是或許,孩子們長大了之後,會明白妳的用心。
我們已經習慣,從他們是嬰孩~還不知道我們是誰的時候,就給了他們所有!我們的愛,我們的心,我們的身體,我們的時間,一切一切。當孩子漸漸長大,若不自覺,我們還是習慣繼續這樣付出,甚至死而後已。「不求回報」,不就是最大的愛嗎?
然而,是嗎?這真的是對孩子們最好的嗎?
給予是種美好,然而我們身負的責任,不只是「給予」,還有「教養」。
當我想著,現在我所有的努力,都為了他們未來獨立生活而準備,我不能只有給予,還需要讓他們理解與學會,如何愛,如何也能成為付出的那一方。

前幾個禮拜,寶貝女兒原本要跟著學校的籃球隊到丹麥出賽,但到了學校,才發現自己沒帶護照。
是的,我「沒有」幫她整理行李,當然也沒有「幫她」把護照放進去包包,女兒已經12歲了,我們家除了一歲的弟弟之外,沒有人會幫另一個人整理出遊的行李。前一晚問了她幾次「東西都帶齊了嗎?」,她說了「應該是」,我就睡我的覺去了。
當她打電話回來,嘗試要解決這個問題,最後總教練卻說「不行!」,就是無法隨隊同行的時候,我聽得出來她都要哭了。
她是隊上的主將,也是最高的中鋒,所有隊友都非常難過她不能一起去,除了可惜她不能參加,更擔心校際球賽的結果,然而總教練很堅決地說不行!

最近看到了台灣媒體對芬蘭教改後的跨科目「主題式教學」的有趣報導。覺得與姐姐在德國學校中正在實施的「設計課程」,理念與方式有些雷同,或許台灣的家長與老師能參考參考。
一般的教育方式中,各學科是分開的,學生自己在各學科中「觸類旁通」。
在這影片中介紹芬蘭的教育改革,開始讓某些學科「合併教學」,讓學生不只是學習「語言」或者學習「人文」這樣分開的科目,而是能夠「使用語言」來思索「人文議題」(至於他們實際執行的範圍與方式,凱若也還沒有深入研究,單純就這則報導來討論喔)。
而我很喜歡姐姐在德國學校裡的「設計課程」,其理念有些類似。
每個學期,姐姐學校都會有一門學科是要完成一個「設計」,上個學期是「Food Design」,其實就是烹飪課,這個學期是「Robotics」,要設計機器人。
為什麼不稱烹飪課為「Cooking Class」而是「設計課」?

不知道是不是德國的生育福利做得不錯,最近凱若身邊許多的德國姊妹淘都陸續懷孕生小孩了。在當母親的過程中,能有一些同樣經驗的姐妹們聊聊天,分享一下彼此的經驗和心情,真的是很舒壓的。
其中一位姐妹孩子剛要滿三個月,她告訴凱若:「為什麼沒有人告訴我這麼辛苦?我覺得當媽媽,比所有的工作都還要累。」她是一個多麽優秀又有活力的女人,但做了媽,我們都有一樣的感受~真的不容易啊!她很想找到孩子為什麼不好好睡覺的原因,看了書,問了很多人,到最後發現終究是自己要研究出與孩子的默契與方式。每個媽媽都有著不同的懷孕和生產過程,不同氣質的寶寶,也會有不同的狀況與問題,沒有人可以幫我們解答所有的疑問,於是乎,我們常常懷疑自己是哪裡做錯了!
有些朋友或網友跟我說:「凱若,你怎麼能兼顧你台灣的事業,還要自己全職帶一個不到一歲的寶寶?」這問題問得我很心虛,因為大家沒看到的是我們家滿地玩具,碗盤待洗,或者我瀕臨抓狂,對著我家德國人鬼吼鬼叫的模樣。

凱若的第一胎,餵母乳到了一歲十個月,而弟弟現在一歲兩個月,還在持續餵母乳中,常有朋友問我:這樣不累嗎?其實我想,是因為比較「不累」所以才讓我這個懶媽媽持續餵母乳的。
餵母奶一開始的「磨合期」是比較累,畢竟「吸吮」對於新生兒也是新的,而媽媽的乳房也需要一些時間適應寶寶強力的吸吮(放心,一段時間後就沒感覺了)。但一旦母嬰彼此「契合」了,「供需平衡」之後,省了很多麻煩事(像是洗奶瓶、消毒、擠奶⋯),全親餵也不太會有乳腺炎(凱若這胎完全沒有這些狀況)。
而起初幾個月,餵母乳也的確會讓媽媽沒辦法像過去一樣~持續不間斷地睡覺,對於重眠的我和另一半,實在也是很挑戰啊!但半夜不需要設鬧鐘起床,泡奶餵新生兒,只需要轉個身親餵就能繼續睡覺,適應之後反而覺得比較輕鬆呢!
那天與一個懷孕的姐妹聊天,她說:「我在台灣的朋友一直告訴我餵母奶多辛苦,怎麼看你們這些在德國的母奶媽媽,好像都很輕鬆?」?
我想她的觀察是真的。

我過去是個很叛逆的青少女(可能一直到現在還是)。
有時想想自己曾經(甚至有些還只是幾年前)做過的瘋狂事,若自己的女兒一樣這麼做,我可能會擔心到瘋掉⋯⋯。
所以我沒有什麼權利,用一句「這對妳不好,妳不准這麼做」來打發我的孩子。一向對寶貝女兒很誠實的我,也說不出口這些話,更不可能禁止她。
我從沒打算傷害任何人,甚至沒想過可能會傷害自己。在那青春歲月裡,一切都顯得那麼地充滿魅力而無害啊!
所幸走過所有,我仍然健康快樂地活著!我常常回頭看,覺得自己無比幸運⋯⋯
然而,我知道不是所有人~都這麼幸運。
隨著姊姊年紀漸長,她也知道越來越多媽咪過去的瘋狂(荒唐?),有時彼此分享這些過去,讓我們的交集突然得以存在於同一個世代,而感覺非常靠近。但,有時也讓身為媽咪的我,需要多琢磨思考,該怎麼與似懂非懂的他們,聊這種種可能在台灣都屬於「禁忌」的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