凱若媽咪|孩子,請當個好室友!德國年輕人的WG共居模式

 

我一直認為,到了一定年紀,爸媽就要從「照顧者」的位子退位轉型。放下了「我是你爸媽,所以你要聽我的」這種想法,而用著「我走過了多一點路,或許我可以提供一點經驗」的態度,關係中的摩擦會減少許多,也會有更多一起成長的可能性。

這個世代與我成長那時的環境差別實在很大,我很難說服自己,女兒聽從我的「經驗談」或「指示」,就一定會有如我預期的結果。我們是孩子生命的「領路人」,沒有比較強,也不一定比較優秀,但因為「多吃了一些鹽巴」,所以處事應當是更有智慧,也能給予許多過來人的支持。

女兒即將14歲,我已經很少給予她實際怎麼做的建議,然而她仍舊會與我吐心事,聊生活,為的不是知道「答案」,而是得到一種「我知道有妳關心我」的踏實感。從她進入中學之後(在德國約莫十一歲左右),我就時常在內心「告誡」自己:擺權威的時間要越來越少,共同分享的時光要越來越多。

 

「你把家裡當宿舍嗎?」

「你把家裡當宿舍嗎?」,這個叨念應該對已是爸媽的我們仍然記憶猶新。當孩子進入了青少年時期,變得想要擁有很多「自己的」空間和時間,常常關起門來~就像到了另一個宇宙。許多爸媽開始會有種恐懼:孩子會不會把家裡當作只是回來睡個覺的地方?

這個時候,或許就是改變親子互動「主從關係」的時候了。

我有位德國媽媽朋友,女兒也與我家青春美少女差不多年紀。平日很開朗健談的她,一次聊天突然一反常態,有點悲傷地跟我說:「我可以看出來,妳的女兒很喜歡與妳在一起。唉…我家的女兒,以前也是我的貼心小寶貝,現在卻拒我於千里之外。妳真的很幸運!」

她嘗試過邀約女兒出門,女兒沒興趣。想與女兒聊聊天,女兒寧可和朋友傳訊息。過去女兒回家,還會與她一起烹飪煮飯聊天,現在卻是一回家就悶回自己的房間,似乎有什麼大事等著她。多問個幾句,或要她打掃房間或幫忙公共區域,就像誤踩地雷一般,換來的是女兒更多的臭臉和沈默。

她問我:「為什麼會變成這樣?我覺得她似乎只是回家睡覺,家裡其他人和事都不想理了!」

其實,她並不孤單!女兒也常跟我分享她的同學朋友與家人的關係,似乎到了中學的這個年紀,都會有一定的風暴。而我自己,過去就是個這麼難搞的青少女(媽媽對不起啊)。

然而就在很多父母親,擔心自己的孩子把家裡當宿舍或旅館的同時,我卻告訴女兒:「請當個好室友!」

 

德國年輕人的WG共居模式

再過幾年,這群孩子就要成年了呢!在德國,很多剛滿十八的孩子們,還沒有經濟能力可以自己住,加上剛開始自己照料生活,所以多會選擇WG (Wohngemeinschaft)的方式,幾個人住在同一個居所,有各自的房間,但共用客廳、餐廳、浴室、廚房,擁有獨立空間也能彼此照顧。許多德國大學的宿舍也有這樣的規劃,有些年輕人一直到結婚(或與另一半同居)之前,都喜歡住在WG裡頭,能有室友一起陪伴不會孤單,如果遇上了好的室友,更是讓生活有很多樂趣。當然,如果遇到「惡室友」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。

我自己在台灣讀研究所的那幾年,為了比較好的生活環境,又能減少房租壓力,也當過這樣「共居模式」的「大房客」,與幾個學妹們同住。那幾年,真的讓我學習獨立生活之外,也看到了形形色色不同「生活方式」的女孩們,更學習與他們溝通。我這個學姊,除了是個「收集房租」的頭之外,更負責了「家規」的設立、主持家庭會議,以及排解彼此之間的糾紛,和擔任地下心理醫師。

我發現,很多人從小真的是養尊處優,什麼都不需要做。所以當他們與其他人生活在同一個空間裡的時候,非常焦慮,也常踩到別人的地雷。浴室的頭髮沒清潔,衛生紙沒了~不補也不會說一聲,不會煮飯也就算了~吃完東西也不把碗盤放到廚房…,甚至髒衣服和襪子到處放,每個月大姨媽來了也弄得廁所血跡斑斑…。或者,隨便發脾氣,不理會大家溝通的共識,共同的活動也不參與…,就真的是來睡覺的。這些,都不是「特例」,而是三四個人之中就會有這樣一位恐怖的公主。

要怎麼不撕破臉,仍然能夠維持家裡整潔,還要不讓自己做到累死(或怨死),就是一種藝術了。那幾年的磨練下來,我也慢慢抓清楚與這些學妹們如何溝通,怎麼安排工作,或哪些部分不是我該「指點」的私人領域。這個經驗對我在面對青少年女兒的此時,非常有幫助!

所以我從女兒入中學之後,就很清楚地告訴她:未來滿十八歲的時候,就請搬出去住喔!

這不是因為我狠心不想管她,更不是就要踢她出門,而是我相信~人都需要有這樣的一段時間與其他年輕人同住,才更能夠了解「持家」的辛苦,也更體會人與人之間該如何彼此尊重,該怎麼溝通與互動。

 

孩子,請讓每個與你同住的人都覺得「有你真好!」

我也發現在身邊的德國年輕人,無論男女,只要有WG經驗的,多半會煮一點東西,也知道怎麼掃廁所,就算自己的房間多亂,也會「長眼」不弄得天下大亂。而他們也會習慣「一起做」很多家務,「一起」做菜吃飯。因為「室友」不像爸媽,會煮了一桌菜,喊著說「來吃飯囉!」,室友會期望:我付出,你也要付出。室友更不可能幫你刷髒馬桶,忍受你的壞脾氣!

所以,在女兒滿13歲的時候(在北歐國家也算半成年的年紀),我們就有個共識:我仍舊是那個愛她又永遠支持她的媽媽,但生活上,她要開始慢慢從「住在爸媽屋簷下」的態度,轉變成與我們「共居」的模式,彼此共享責任,共負義務。

當有了這樣的「目標」,我當然就得要從「主導」的位子退下。我們家三人有三票,每票「幾乎」平等(當然重大決策還是最終由成年人決定)。當然,也包括照料整個家的責任,不會只有我與老公來負擔,她也需要將自己的環境打點好,並且關照大家的「共居空間」。

這包括:偶而煮煮飯、共同承擔家事、做決定之前考慮家中其他「同居人」的狀況、當其他人有需要的時候拔刀相助…,甚至彼此聊天關心,每天問候「你今天過得如何」,這些都不該只是某些人(爸媽)做的事,而是同在一個屋簷下的「好室友」都會有的行為。

 

家有青少年 = 多了一個人一起照顧家

人當然都喜歡被照顧,然而很殘酷的現實就是:離家了之後,就沒有人會像媽一樣事事關照你。如果我們在家裡習慣當公主和大爺,未來也找不到誰願意這樣忍受我們。如果我們不懂得關心其他人,只顧著過自己的生活,那麼「孤獨」的生活也不過就是合理的結局。

我不願我的孩子,要到真正「搬出家」的那天才赫然發現這點,所以從現在開始,一天天、一點點,我就越來越用一個「大房客」的態度來與女兒互動:要求但不叨念,付出但也要求同樣的參與。這樣的模式實行了兩年下來,我現在可以越來越有信心~未來她會是別人很好的室友、配偶,甚至母親。

雖然,很多時候我也得接受現實:她仍是個孩子。
但沒關係!我還有四年的時間可以努力呢!
而且我時常覺得感激,當別的媽媽常常一個人包辦所有事,我們家則是常常「三打一」:有三個「大人」在照顧這個家,也一起照顧兩歲的兒子。

我會提醒她:「好室友不會這麼做的噢!」「妳這樣做,如果我真的是室友而不是媽媽,應該會對妳抱怨喔!」,當她換位思考~就更感謝我的包容,也知道這些事並不是「媽媽的要求」,而是身為一個「懂得照顧自己與別人」的成熟個體,應該要有的行為與態度。

 

別怕孩子翅膀硬,因為有天他們終將離去

從「好啦!」轉換成「抱歉造成你們的困擾」,這中間不是靠「教」,而是靠「放手」,與持續不斷的正向溝通。

很多爸媽很怕孩子「不把家當家」,然而如果換個角度想:「我希望我的孩子不管與誰同住,甚至是有了自己的家庭,每個有她的地方,都能是個溫暖的家。」不也很美好嗎?

我希望我的孩子,是她好朋友、未來伴侶,和她孩子的「好室友」,懂得照料自己的環境,自己的生活起居,也關心共居的其他人,一起分攤責任與共享快樂。而這~可以就從此時我們相處的每一天開始。

當孩子覺得自己已經成熟了,千萬別擋,千萬別說「你以為你已經成熟了嗎」,如此只會讓孩子更反彈,我們也更難放手。我欣然接受女兒的「成熟宣言」,肯定她,並且用著她認為的「成熟」標準去與她互動。這讓我們關係更緊密,卻也更有著彼此尊重與體貼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