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我開始寫「創業」相關的文章後,時常收到「有夢媽媽」(也有爸爸)的苦惱來訊:「創業不都是『沒日沒夜』的嗎?這樣會不會犧牲了陪孩子成長的時間呢?」。事實上,當「創業者」有很多種當法,就如當爸媽有百百種一樣。重點是,你是否清楚你要當哪一種! 在過去,我們總認為「事業」與「家庭(或個人生活)」是互斥的。 首先,我必須先建議各位「丟掉」這個工業時代的恐龍想法,再繼續看下去。否則這個「框框」會讓你綁手綁腳, […]
這張照片並不是姐姐和小搗蛋的初次見面。第一次接觸是在醫院的產房裡。 生產後助產士問我家人是否方便進來,我同意之後~我媽媽、姐姐,還有我婆婆,都進來看我和寶寶(醫院產房大到可以全家族都進來了吧⋯⋯)。姐姐第一次抱著小搗蛋,突然溫柔地唱起:「祝你生日快樂!祝你生日快樂!祝你生日快樂~~祝你永遠快樂!」,我現在想起那一幕,眼眶都還是溼的。 姐姐是我們家最寵小搗蛋的。有時候他哇哇叫,爸媽我們不一定理他,但 […]
這兩年多來,我在臉書專頁「Carol凱若媽咪的教育實驗」上寫了不少家庭與親子的文章,也很幸運地得到出版社青睞,出了《每一天的教養,都為了孩子獨立那天做準備》這本小書,雖然在書中和某些文章中有提到我的創業背景,但仍然很多人(不看書)就都以為凱若就是一個「在德國生活的台灣全職媽媽」(而且靠人養)。 一直到有次,一位路人甲語氣不是很友善地私訊我「我倒是想問問,妳老公在讀書,那你們在德國是要怎麼生活?靠誰 […]
前幾個週末我們家庭出遊到德國南方拜訪老公的外婆,獨缺了女兒。因為她有重要的籃球比賽,副隊長責任在身無法脫隊。我們好想彼此,回來當然就交換了這幾天的好多細節。 她說:「這週末有件事讓我很難過。比賽的時候,有個隊友在緊要關頭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,害我們丟球了。」我以為她為此而心情不好,她說「不是」。 「我當下在場上對她大吼!但我當下就覺得自己做不對,所以事後我跟她道歉了。」其實吼的人不只有她,因為全隊都 […]
看到Google首頁紀念英國知名作家、二十世紀現代主義與女性主義先鋒「維吉尼亞.吳爾芙」136歲的生日,突然想起高中時代第一次聽到她的名言時的點頭如搗蒜。 「女人需要屬於自己的房間,一筆屬於自己的錢,才能真正擁有創作的自由。」 在我高中時,我從母親爭取有「自己的一張書桌」開始明白,無論我們有什麼能力學歷,屬於自己的「空間」不會從天上掉下來。 她從結婚後(甚至結婚前也是)從未擁有專屬於自己的空間。當 […]
一回和十四歲女兒聊天,她不能理解為什麼這麼多女人,無論多有能力,都很想要找個能疼惜、照顧和保護自己的男人。 她説:「我自己就能疼惜、照顧,和保護我自己了!」,看著她如此自信的模樣,我很羨慕年紀輕輕的她,能夠有這樣的體認。這是我經過幾十年才有的體悟呢! 但當我與台灣的一位好姊妹聊到這件事,她説:「難道妳不會覺得這樣挺可憐的嗎?」。她是「男人就不該讓女人流淚」和「女人就是要有人疼才美麗」的信奉者。她也 […]
不少次,我都被問到「妳怎麼會這麼勇敢?」,我總是有點慚愧地說:「其實我想我是特別膽小。」這絕非假謙虛,而是真正走過這些抉擇後的體會。 其實我不是不害怕,反而是特別恐懼 的確,如果看著我一行行的人生經歷:23歲大學甫畢業就結婚,移居上海工作一年,27歲挺著大肚子回台灣創婚顧公司,幾年後又與朋友開始第二份事業,閃電離婚後又移居歐洲,在39歲生了第二個孩子,一邊帶孩子又開始了 […]
很多看了我分享與女兒互動故事讀者對我說:「姊姊真是個好女兒。一定很乖,沒給你什麼煩惱。」其實,姊姊是個很棒的女兒無誤,但絕對不是「乖」的那一個。 特別是在異鄉獨自養育一個十四歲的青少年成長,我沒有「前輩」或「前例」可參商或諮詢,每個挑戰、每次溝通,都要由我自己一個人思考斟酌,有時候的確是不小的壓力。她給我的挑戰從沒有少過,但我們也從來沒有失去過彼此。反倒因為面對種種「狀況題」,我們更加靠近,彼此也 […]
兒子在德國的托兒所已經進入第二年。每半年,托兒所中最主要照顧他的老師,會與家長約一個「談話時間」,從兒童生理、心理和團體發展的不同面向,讓父母親了解孩子在園所中的發展與近況。 小小孩也得學習說「不要」! 特別在今年,兒子從「幼幼班」(三歲以下)破格「升級」到三歲以上的「幼稚園」,不只教室變大了,連大部分的老師與同學們都不同了。之前在幼幼班,他是最大的幾個孩子之一,師生比也比較低,老師 […]
每個職場媽咪的「斜槓人生」 「其實,每個有工作的母親,都活著她們的『斜槓人生』啊!」,有天在與朋友聊到「母職」時,我很有感觸地說了這句話。 在亞莉・霍希爾德 (Arlie Hochschild) 的著作「第二輪班」(The Second Shift)當中,她以自身的經驗,開啟了專業的社會學的研究,探討女性在家庭與事業之間是否真的能夠「魚與熊掌兼得」。1989年初版的這本書,時至將近二十年後的今日, […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