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搗蛋上Kita|照顧孩子男女無別!德國托兒所裡的暖男老師,與我家鞠躬盡瘁的爹地

在兒子開始去Kita(德國的托兒所)之前,我常常帶他去家附近的公園玩,公園旁有間托兒所,也時常讓小朋友來「放風」。一般他們都有三位老師帶隊,兩位女老師,一位男老師。讓我覺得有趣的是,幾乎每次都是那位男老師最投入地和小朋友玩,後面也都跟著一大堆孩子,儼然就是個孩子王!玩什麼?他把自己當大樹一樣,讓孩子在手臂上盪鞦韆,或玩老鷹捉小雞之類的活動,帶著孩子奔跑,甚至大一點的小孩很喜歡被他「倒栽蔥」。有他的地方總有很多笑聲。

兒子Kita 裡也有這樣的一位男老師。今天,他帶了自己最愛的星際大戰電影原聲帶CD到教室裡播放,因為他觀察到我家兒子常常穿著Star Wars 的衣服,想必是個「星戰迷」,想與兒子「同樂」!當然,兒子今天超級開心,聽說他們倆還一起合唱主旋律呢!想到那畫面就覺得有趣啊!我們很高興看到兒子在托兒所裡,有個相同嗜好的「哥兒們」,帶給他很多樂趣。這老師是個很細心的人,總是能告訴我很多他觀察到在兒子身上的性格與特色。當我看到這位老師,腦中出現的不是「男性」幼教老師,而是一個很關心孩子又懂得投其所好的貼心好老師。

當然,不一定男生就喜歡星際大戰,女生就不喜歡,我自己也是星戰迷!也不是只有男老師可以陪孩子做很多體力上的活動。但的確,老師的「多樣性」對於孩子們理解整個社會的互動,是非常重要的。

現在的教育現場,無論從幼兒教育一路到中學,多半老師都是女性,突然到了大學時期,教授中的男性比例就變得高了許多。當我們強調職業無性別之分,不同性別的人都能將每個職業做得很好的同時,事實上在社會中,仍舊有「某些工作就是屬於某種性別」這樣的刻板印象。當然,也無形中影響著我們的孩子。就像過去古早時代很少「女醫生」,所以當女醫師要幫病人看診,病人還會懷疑她的醫術,甚至誤認為是護士。或者「男護士」來打針,覺得一定很痛!但現在,當醫院裡的工作,性別比例越來越平均的時候,這樣的刻板印象也隨之減少。但在幼兒教育裡,仍舊難以改變這樣的觀念與現狀。

照顧的責任,不是只有女人可以承擔

兒子的托兒所甚至向家長強調,他們會有一定比例的男老師。我覺得這樣的安排是很好的。當孩子在除了家以外的第二個重要學習場所,看到的男性角色不是只有幼稚園的老闆或司機,而也能是兒童照顧者的角色,這不只對於他們形塑性別角色很重要,甚至當他們有天也成為父母親時,他們會知道男性在家庭中、社會中,可以同樣擔負「照顧幼兒」這樣的任務,而且一樣做得很好!

有次回老公老家,一位長輩對他說:「你會幫兒子換尿片啊?好棒喔!很多男人不換孩子尿片的耶!」,老公整個不可置信。但他想想,在媽媽的分享中,自己小時候也從沒被爸爸換過尿片啊!這還是在德國的狀況呢!性別的角色,在過去二、三十年中變化得非常快,雖然我們現在高聲歌頌「好爸爸」,但在我們的內心仍然對於「男性身為照顧者」這件事,存在非常多的質疑。當然也對於男性幼教老師,有著很多既有的刻板印象,甚至基本的不信任。

這一路可以延伸到「老人照護」。家中照顧老人家的,也多半是女兒、媳婦,或者是女性僱傭。我跟德國老公聊起如果有天他的母親需要人照顧起居,我們怎麼安排?

他說:「當然是我去照顧!那是我媽,又不是你媽!她幫我把屎把尿,不是幫妳。」他想想繼續說:「我媽絕對不會接受妳幫忙的,她連你到我家要幫忙洗碗打掃都覺得奇妙!」這些話聽起來很有道理,但事實上要能夠完全這樣想,這樣執行,真的是需要一個性別分工完全平等的教育環境下,才有可能做到的。無論德國,還是台灣,都還有一段路要走!

究竟男人能否做好照顧者的角色,這個議題實在超過我能夠思考的,也難以在這篇文章中討論完畢。但至少身為一個兒子的父母親,我們希望兒子能夠做一個有能力照顧別人的人。最基本的,要能照顧自己的孩子。除了生產與餵母乳,他能與他孩子的母親同樣做到所有的部分。

 

爸爸、媽媽都可以做,也都要甘願做

身教重於言教,我們也用這樣的原則來看待我們照顧兒子的「角色分配」。生產與餵母乳這兩件事已經在快兩歲的兒子身上「畢業」了,所以所有的事,沒有只有媽媽能做的,也沒有只有爸爸能做的,都要會做,也都要願意去做。所以晚上陪睡,其實一個人讀故事書也可以,但我們總是一起。吃東西、玩耍、接送,甚至跌倒了呼呼,都不會只有媽媽可以,或只有爸爸可以。

當然,同樣看故事書,兒子有喜歡和爸爸看的書,有喜歡和媽媽看的書;同樣玩玩具,有喜歡和爸爸玩的把戲,有喜歡和媽媽玩的方式;甚至表達愛的方式,有和爸爸的這種,有和媽媽的那種。但我們的共識是,我們「理應」一個人也能照顧好這個孩子,而現在有兩個人一起分攤,一起分享,是多麽值得感謝的一件事。

爸爸的起跑點,通常比媽媽慢一點,因為媽媽從懷孕就開始準備好當個媽媽,而爸爸通常要到孩子出生,甚至抱在懷中,才感覺自己是個父親了!然而這不是做不到的藉口。我看到許多充滿愛的單親爸爸,一個人也能將孩子照顧得非常好,而且親子關係緊密,無所不談。也看到在幼兒園裡這些帶給孩子許多樂趣與溫暖的男老師,他們能讓孩子十分信任,照顧孩子無微不至。

無論什麼性別,我相信,都有同樣照顧好孩子的能力,只看是否用心,是否持續學習。在台灣社會熱烈討論著性別教育的此刻,或許該思考的,不是教孩子「性別讓我們有別」,而是讓孩子從家庭與教育環境裡親身看到,無論任何性別,我們都是人,都能有能力付出愛,也都能學習著關心照顧他人。

期待未來,教育現場的性別比例能更加平均。期待未來,能獨立照顧好孩子的「好爸爸」,不再是被歌頌的一群特殊族群,而是普遍的社會現狀。我們還在這條道路上,一起繼續努力!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