凱若媽咪|講同理不能忽略了道理!有些事不能用「我知道你很生氣」就結案


今天,兩歲兒子和爸爸玩的時候,用玩具的小榔頭敲了一下爸爸的頭。Daddy 馬上嚴厲制止他,並且告訴他~這是絕對不可以的動作。

沒有人可以故意讓別人痛,就算你覺得是在與對方玩,也是禁止的!

兒子知道自己不對,但就是不願意「呼呼」和道歉。老公請我過來,我們一起用兩種語言同時告訴他,這樣是不對的,並請他必須「正視對方的眼睛」。終於耗了五分鐘,兒子摸摸爸爸的頭說「對不起」「Entsudigung!」。

玩了一陣子,他又回到工具台。這次他指著榔頭說「不可以打人」。

 

同理與尊重必須是雙向的學習

很多爸媽錯以為「同理」和「尊重」孩子,就是「我同理你,我尊重你」。但其實,真正要教孩子的是「相互同理與尊重」。

「我明白你只是愛玩,但你這樣讓別人痛痛了,就是不可以的行為。」如果孩子不認錯不安慰,那我們家裡沒有人會繼續跟他玩。為了這個行為與態度,我們所有人停下手邊的事情,一起面對。

 

 

錯就是錯!犯錯不是世界末日,但一定要「認錯」!

這讓我想到之前台灣學生引起社會廣大討論的幾個新聞。其實,犯錯真的難免。大人小孩都是。但「知錯不道歉」,「傷害了別人,還請求別人理解」,真的就是大錯!而這樣的思維,通常都是來自於太過於強調「同理」而忽略了「道理」的教育。

打人就是不對,除非是正當自衛,否則造成了別人的不適,就算是「不小心」或「沒想到」也是不可以接受的。當然,這個標準也應該同樣適用於大人。而且,不只適用在肢體上,也包含言語與態度上。人很難免都會在最親密的人面前,展現出自己最糟糕的一面,甚至讓自己的情緒失控。我們可以講一百萬個理由,為什麼對方讓我們這麼生氣,如此難過,但無法逃脫的是:我們也容許自己情緒或動作傷害了對方。

所以:
當我們在生氣的時候,對孩子說了些不該說的話,怎麼辦?道歉!
當孩子不喜歡我們叨念,而態度不耐甚至無禮貌,怎麼辦?道歉!
偶而情緒暴走?道歉了再說。

這些行為與態度,當然背後都有一個很值得再討論的原因,但是如果我們的行為與態度已經傷害對方,那就是應該說「很抱歉讓你有這種感覺」的時候。接下來,討論行為與態度「背後的原因」才有意義。

我是媽媽,但也不能告訴孩子「因為我每天都很辛苦」所以可以對孩子吼叫。
孩子們也不能說「因為我跟你講了幾次你都不理解」,所以就可以甩門。
更別說打人、甩巴掌這些「絕對禁止」的行為了!

沒有爸媽希望家裡天天上演八點檔,首先就得從我們自身開始做起。如此「絕對禁止」的行為真的不會太多,所以千萬不要害怕自己太嚴厲,而容許家裡充滿負面情緒彼此傾倒,甚至肢體上彼此傷害。

 

別合理化傷害彼此的行為與態度

要養出講理也有禮的孩子,首先就是不能認為自己或孩子「無理或無禮」的行為與態度「情有可原」。先有了正面的態度,再來討論後續的共識,這樣的溝通才會是正面的。我們這樣自我要求,也才有資格要求孩子。

這樣有點嚴格?或許是,但這很重要。

這並不是代表要「壓抑」,而是要學會「正面表達的方式」。
我們都不喜歡孩子總用「尖叫」表達自己的需求,用「擺臭臉」表達負面情緒,用「打人罵人」表達憤怒,那他們該要怎麼說/做呢?這才是我們身為該要教,也該要做出榜樣的。

將情緒管理好,也才有可能將家庭管理好。學習不容許自己的情緒失控潰堤,而去傷害到其他人,除了是自我的修煉,更是讓身邊充滿快樂氣氛的要素。

 

在〈凱若媽咪|講同理不能忽略了道理!有些事不能用「我知道你很生氣」就結案〉中有 2 則留言

  1. 很棒的文章!
    尤其你提到的:大人與小孩是同一套標準,這是很重要的,這才是真正的尊重孩子,把孩子視為大人。
    很多時候真的會有雙重標準出現而不自知,感謝分享!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