凱若媽咪|旅行中的教養。與孩子一起用「體貼」結束美好的旅程

這天,我們即將結束在德國爺爺奶奶家的一週相聚,準備搭火車回德北的家。因為很早就要出發,婆婆清晨五點就已經起床,為我們準備早點。而我們則帶著兩歲半的兒子,按照慣例,將房間的床單被套枕頭套一一拆卸下來,拿到地下室的洗衣間。再將這婆婆特別為我們打掃過的房間與浴室,仔細清理一遍。

完成後,到他們特別為十四歲姊姊安排的「個人房」裡,查看女兒是否準備好了。看到她也同樣將被單被套枕頭套卸下,原本一週內當自己家自己房間的小天地,整理得乾乾淨淨,著實感覺到很欣慰。

我們每每回到了德南的爺奶家,或回到台灣外婆家,家人總是在我們抵達前就將房間準備得清潔舒適,甚至為我們放下原本的每日固定行程,還特別空出家中的車子讓我們代步。更不用說~我們一家四口每日食量驚人,兩處的爺奶們總是早早備好滿滿食糧,等待這群蝗蟲過境!德國婆婆偷偷觀察到我喜歡吃草莓果醬,就算我總是很隨遇而安,吃什麼都開心,但貼心的她總是會幫我特別準備好。而台灣我自己的母親更是知道我和女兒特別「饞」的家鄉味,往往都是在我們回家前好幾週就開始張羅打點,等著我們那口水掉滿地的快樂笑容。這些點點滴滴的疼愛,我們做晚輩的都感念在心頭。

也不只是家人的付出讓我們感動。一趟美好旅程,也因為有著許多專業用心的服務人員,才讓我們得以平安順利地享受假期。

上回我們到了西班牙的小島度假,當地人的開朗溫暖,讓來自「北國」的我們特別感動。每天一出房門就能聽到爽朗的Hola~,也成了兩歲兒子學的第一句「西班牙文」。我們一家四口有朝氣的打招呼聲和四目相交的笑容,也總能得到他們熱情的回應。這樣愉快的一日之始,也是很值得感謝的事呢!

即將離開旅館的那天,我們花最多時間的不是打包行李,而是將這可愛又難忘的雙層小公寓給整理一番,用「行動」來說出我們對這趟旅程的感謝。這也是我們每趟旅程「完美說再見」的方式。

其實,房務人員終究都會進來清掃的,這也是他們的工作。然而每每想到他們繁重的工作,以及諸多要關照的細節,這是多麽辛苦卻又常被當作理所當然的勞務工作!或許是因為「感同身受」,也就特別希望他們打掃到我們房間的時候,能因為我們的一點「舉手之勞」,例如將所有的垃圾整理和分類,所有的毛巾都放到同一個地方,移動的傢俱放回原位等等,而減少他們工作的負擔,甚至讓他們今日能帶著微笑繼續為其他旅客帶來快樂。

有次和朋友聊到,我到公廁或旅館上廁所,也還是會隨手刷一下馬桶。好姐妹笑說我有強迫症,到哪都要「樂當清潔婦」!雖然聽起來好笑,但其實上完洗手間,轉身看一下是否為下一位使用的人留了個乾淨的馬桶,是很基本的體貼。這不是因為我喜歡馬桶永保乾淨,不能容許一點髒污,而是想想~如果我們是那下一個要使用的人,看到上一位留下的「印記」會有什麼感受呢?在德國的公廁基本上每間都會備有馬桶刷,那不是「只是」給清潔人員使用的,如果每個人都能確保自己「春泥了無痕」,小小的動作卻能有大大的改變呢!

對於孩子們來說,要注意到所有的細節是很不容易的,所以從在家就要培養「為別人設想」的習慣。當兒子吃東西弄得到處都是的時候,除了教他怎麼吃才不會「掉渣」,也不忘加上一句「不注意的話,吃完整理起來會很辛苦呢!」。或是「拿了東西要放回原本的地方,下一個要用的人才會找得到」、「廁所的衛生紙用完了要主動去補,否則下一個人就麻煩了!」,這些聽起來很瑣碎的事,都需要首先有身教,再來有言教,接著才能彼此叮嚀並養成習慣。

感謝的心,更無法用「要求」或「指導」來傳承,那只會變成形式化的行為,而失去了最原始「體貼」對方,為別人設想的美好。所以在面對這些事時,我盡量不用叨念或抱怨的方式。因為我希望孩子們學到的不是單單做到這些行為,而是盡量每次都微笑地或幽默地講解這「好行為」的背後,對別人的幫助和感謝。而當他們做到了,也大聲地「謝謝」他們的體貼,這樣正面的彼此感謝,才讓「謝謝」不只是形式上的「禮貌」,而是對他人感同身受的一股溫暖的情感流動。

說「謝謝」兩個字很容易,但感謝不能只在言語上,更要在生活裡「體貼」的思維與行為中實踐。而旅行間這許多的與人互動,就提供了一個絕佳的親子教養契機呢!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