凱若媽咪|從爸媽做起!在網路世界裡,當「暖陽」而非「北風」

現代人接受訊息的方式,幾乎都在網路上。當幾乎所有資訊都從打開螢幕或滑滑手機就能得來的同時,我們也很容易直接鍵盤敲一敲,表情符號按一下,接著「送出!」,就發表了我們的意見。比起古早時代~罵人還得先跑到人家面前去,網路時代要「對特定人士表達意見」實在太過容易,然而~或許這也讓我們少了很多「面對面」時會有的同理心與溫暖。

很久很久以前凱若曾經有篇文章,讀者留了一大段言辭嚴厲甚至酸味十足的回應。我第一時間看到實在有點上火,因為該讀者顯然只看了大標小標,並沒有把文章完整看完,特別是對方的立場與我完全相同,即便對方是陌生人,還是讓我難過和憤怒了一整天。我天人交戰,到底要不要去解釋,還是冷處理?

我一方面覺得「網路世界原本就是這樣」,路人甲輕易地就能到你的城堡裡拿塊麵包吃,甚至挑三揀四。當我們將自己的文章或照片影片放上了網,接受網友公評是很自然的事,但我心中仍舊有個聲音:「如果對方真的與我面對面聊,應該不會這樣想」…。就算是收到批評的人有「雅量」接受別人說三道四,但也不代表這樣的行為就是正確的。如果我的孩子們在網路上這樣對別人留言說話,我絕對會很強烈地告訴他們「這樣不對!」。

所以,深思了一晚,我決定很禮貌地私訊給對方。首先謝謝他的回應,也同意他回應中說的一些內容,然而我也解釋他所誤解的部分,最後再次謝謝他,用我們都同意的「希望台灣更好」做為結尾。

很快地我收到了很禮貌地回訊與道歉。他並沒有想到,我會看每個留言回應,甚至沒想到我會這麼認真回訊給他。他也很抱歉並沒有完全理解清楚我的立場,以及沒有考慮到我在德國,與他在台灣的狀況不同,而我身為母親的角色及要考慮的地方,也與他單純為自己發聲的狀況不同。最後,我們互相祝福對方,也真心期待著台灣在國際上的地位能越來越好。

我也曾經在私人的臉書上為朋友打抱不平,卻被其他的朋友誤以為我在指稱另一個人,搞得我變成說人長短的壞人。當下我也不舒服,但後來我也反省,就算那並非我本意,但如果對方因此而受傷,更非我的初衷。所以我也提醒自己,就算在我私人臉書上說話,也得要多想想,免得誤傷了人還不知道。

分享這兩個故事,是希望我們都能想想,有時~我們是這一方,有時我們又換到另一方。透過鍵盤和螢幕,我們的眼睛並沒有直視著對方,看入他們的靈魂,對對方的理解更只從片面的文字或影像而得,並不了解全貌。既然知道如此,就更該謹慎我們對特定人物或事情的發言,別隨意地定人罪,一竿子打翻對方所有的一切。

因為我們不知道,螢幕對面的那個人或他/她的家人,是否能堅強地面對這些負面的批評,就算他們有錯誤,但他們也是人,也有著愛他們的家人。這些「直言不諱」,透過網路非常容易表達,但要「好好消化」,就不是每個人都做得到的。若因此對方有什麼輕生的念頭,或與家人的關係有了永久性的變化,這難道是自覺有理的這一方所希望發生的嗎?

所以我從很久以前,就給自己下了一個「禁令」,絕對「不針對特定對象寫批評文」!雖然我既非「網紅」也非「專家」,但在網路的世界裡,我的一個公開發言也是有其影響力的。針對事件的評論無妨,但若是「特定對象」,那我寧願是私訊告知我的意見,也讓對方有與我對話的機會。否則簡單敲敲幾個字,可能對對方都是一種接近「網路霸凌」的傷害。

同樣,身為母親,我更是要在「網路發言」這件事上做出榜樣。我的女兒正值世界被「他說/她說/他們說」給佔據的青春期。除了確定她有面對別人批評的抗壓力之外,我更在意的~是我們絕不能有意無意、故意不是故意地,發表一些針對特定人物的負面評論。在我們「家規」中有一條與「自重與尊重別人」同等重要的「天條」,就是不能霸凌欺負任何人!

有不同的意見,用溫柔堅定的方式表達,多思考多溝通再表達。受到霸凌與欺負,用公權力與能力反擊,用最堅強的心與身體自我防衛。無論如何,都要謹慎自己對別人的批評與負面言論。這並不是不能說出自己意見,也並不是要當作沒事,而是當我們希望這世界多些溫柔,那我們先得用溫柔的心對人。

當我們花這麼多時間在網路上評論著別人的言行,或許多花些時間想想怎麼說「造就人的話」,畢竟~暖陽比北風更有改變人心的力量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