凱若媽咪|為什麼談獨立教育?【每一天的教養,都為了孩子獨立那天做準備】


其實這個書名並不是一開始就預定好的,而是在整理稿件的過程中,順著許多文章的「隱性脈絡」而出現的。

某天在瘋狂整理舊文章後的小憩,我與老公聊到這本書收錄的內容,聊著聊著~發現無論聊兩歲小搗蛋的教養,聊青春期姊姊的成長,聊台灣與德國的學校教育,甚至是聊自己身為母親的修行與心情…,全部!都與「獨立」二字相關。

我們也聊到,這或許也是為什麼~我的台灣朋友們,總覺得26歲的他「很成熟」,但他卻沒特別感覺的原因。因為他從十多歲開始,甚至更早,就在一個「為自己負責為別人著想」的家庭教育中成長。他不認為「獨立於父母而生活」是一件很特別的大事,而是每天都在準備倒數計時,到一定年歲「必然」得要開始的人生階段。

 

不同的時空背景,同樣的父母心

很多人對於我的婆婆很好奇,其實,她與台灣的你我無異。

她是自己原生家庭中的「反叛份子」,人生前半段走的並不是很順遂。

她曾經有很多年「單親媽媽」帶雙寶的日子,兩個兒子才差一歲。她總說自己當時真是瘋了!但看著她說這話的眼神,卻是充滿愛與快樂。也因為如此,她特別不願意孩子們需要打許多的仗~才能活出自己,而希望自己能給予孩子完全的愛與接納,讓孩子快樂地走出自己獨特的道路。

或許因為這樣,所以她的三個孩子,完全不同性格,有著不同的人生選擇,卻同樣快樂,也同樣與她關係緊密。

這本書裡頭,也會聊到婆婆很多精彩的故事。


很多人問我,這是因為在「德國」嗎?

或許有一部分。婆婆總說,兩德統一前後的德國,是個很多衝擊的時代。她在那時成為了母親,當時社會上「自由」與「自主」的狂潮,也影響了她教育孩子的觀念與態度。

然而,德國也有媽寶。不是在哪生長,就「一定」如何如何。

婆婆也多次告訴我們,她從我身上看到的「台灣優點」。

我們都是母親,我們都知道~其實自己都還在學習和成長。

這也是這本書寫作的焦點:孩子的學習,得從父母親的成長開始。

 

準備好孩子,面對與你分離的那一天

所以,為什麼聊「獨立教育」?

我的父親,在我19歲的時候過世。
從知道父親生病到他辭世只有一年左右的時間。

我來不及準備。

不只是來不及準備接受他的離去,更是來不及準備~一個少了一大半片天的人生。

我從小就奉行著「只要唸書就好了」的聖旨,但誰知道,原來要在這世界生活著,「把書唸好」其實是最簡單的一部分。

過去的幾年內,我曾經有一年的時間與女兒分隔兩地,接著又在40歲的時候再次當媽。有多少個晚上我都問自己:「如果有一天,我也像爸爸一樣突然不在了,他們怎麼辦?」。

我希望他們不要來不及準備。

我希望,每天我對他們的教養,都能為了他們好好獨立的那一天做準備。

這,就是我身為母親的「責任宣言」。

也「不小心」就成了這本書長長的書名,希望大家喜歡!

 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